Loading...

新闻消息

土地神学青年研讨会
黄国维︰人与土地关系密不可分

【时代论坛讯】香港地少人多,如何有效运用土地资源,是其中一项近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作为基督徒,可如何回应土地问题?日前(四月一日),中国神学研究院信仰及公共价值研究中心、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及使命公民运动于中神校舍合办「土地·想像青年神学讲场」,有近五十人出席。

王琼澧:推动居民想像社区困难重重

关注旧区住屋权益社工联席王琼澧是行内少数特别关注社区重建议题的社工。他认为在整个市区重建的过程中,居民应有权参与。而他的工作就是促进他们对所在社区的关注。他指出,社工间讨论市区重建并非主流议题。而他们的工作,深受市区重建政策影响,形容过程中困难重重,常常要面对两面不是人的处境。对居民而言,能否因而迁至公屋单位、赔偿多少才是重点,并不太关心社区未来发展。当社工进到面临重建的社区,多数要立时处理居民赔偿安置及迫迁问题,难以于前期公众谘询阶段推动居民参与。对于不少社工而言,他们都会先关注街坊的安置,保育社区只是离地的议题。外界不明所以,多会认为他们是政府的帮凶,并不积极反抗政府的行动。

他期望居民对重建会有想像,但政策下做不到。以湾仔蓝屋为例,只是少数居民于社区重建前已对未来发展有所讨论。至于上环永利街,唐楼成功保留并获得翻新。表面上是成功保育,但已没有街坊留下来。这源于街坊无想过有可能成功保留,并认为可借重建改善住屋环境,后来因电影《岁月神偷》受欢迎才令情况改变。

他坦言,进到社区内很多时候会遇上街坊对重建的不满,惟有从中开解并令他们尝试想像社区未来发展,并促进他们欣赏社区。他们较常会办导赏团,组织街坊成为导赏员,发掘他们对社区的看法,发展想法,成为一种可以发展的方向。

朱耀光:建立与土地的关系

乡土学社创办人朱耀光博士曾任教师,现时于大埔林村打理万呎农地,每星期都有十多名学生到来帮忙。参与耕种。他认为日常饮食当中,土地的出产以及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议题。整个耕作的过程中,是在参与上帝的创造,见证农作物如何生长。耕种的过程,是一种赎罪,重新建立与土地、农夫的关系,赎回我们为饮食而破坏环境的罪。

另外,他认为现时香港农村面临城市发展的压迫。其实香港有条件复耕,亦有许多可以地方可以重新发展为农地,但不少人只是期望借农地建楼赚钱,或用作投机炒卖,宁愿荒废都不愿加以发展。他亦认为香港的城市发展,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为了城市发展,财团大规模封地、收地。他认为封闭的,不止是土地,更是城乡之间人们的接触。人们对土地用途的改变,用来发展起楼十分容易,但要回复至农地会难得多。

他坦言,面对目前处境,感到很大的无力感。他特别提到乡字造字的原理,是两个人共同享用地里所出之物,期望众人会更关心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促进复和。

黄国维:土地与神与人关系息息相关

中国神学研究院信仰及公共价值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国维博士指,教会少有讨论土地神学。他引用创世记,指出圣经已说明人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地上的尘土,创造出亚当。人与地,距离十分近。今日人可随意买卖土地,并非上帝叫人管理土地的原意。人代表上帝管理土地,是要明白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教会着重人与人及人与上帝的关系,但不关心与土地的关系。人所相信的价值观,其实会影响与地上活物的关系。

黄国维引用旧约学者莱特(Christopher Wright)及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观念,指出土地是属神。于利未记中,亦有提到人只是客旅、寄居,土地是属神的。所以,人不得污染土地,是上帝不喜悦的。人只是托管土地,主权在于上帝手中。人有地,不是出于自己能力,而是由神所赐。人亦不得依靠土地,而要依靠赐土地的神。可惜到了今时今日,土地物业已成为一种商品。上帝赐人土地,不得肆意夺去,也不是可以用金钱代替。

他又指,当以色列民守约,上帝就会赐土地予他们。「约」的内容,亦反映出上帝对土地的心意,例如是反对操控、使土地休息、归还土地等。若以色列人不守约,就会被收回土地。这不是惩罚,而是教育,并应许之后的救赎。

他同时引用新约学者以撒(Munther Issac),指出基督就是能守约,满足上帝对人的要求。他的复活,反映关系可以复和。他的救赎,是普世的,并透过信徒,将合约内容活出来,传给全世界,彰显上帝的心意。信徒传福音,目的出于扶助弱小,并促进人与世界关系复和。众人应活出愿意分享的态度,不只叫人信主,而是突破自身教会的界限,与社区连结,带来复和。

实践土地想像挑战多

于对谈部份,有会众提到自己所属的堂会准备购买新堂址,不明为何教会都要投入于地产市场,是否一定非买新堂址不可。有会众则问及是否应先处理教会内会众对土地使用的看法。黄国维指,面对租金高企,堂会购买新堂址难说对错。最重要的是购买背后的目的。若是为了使教会于社区中建立关系,产生对使用上的想像,是一件美事。但若是出于投机,则是可悲的。他补充,他不是指大家要起义,挑战教会的决定,而是大家可先从研读圣经出发,激发讨论。由教会座落的社区出发,了解当区的需要,相信上帝就会感动众人,知道该如何做。

王琼澧认为,要改变教会内会众的看法,是十分困难,过程亦漫长。不过,倡议的过程不一定要激烈,逐渐地改变,带来的震撼会更大。关于购堂方面,他认为信徒亦要了解教牧对购堂的看法,从接触中找到共通点。同时,信徒自身要加强软性论述,开放自己,避免想法产生偏颇。朱耀光则认为,今日香港土地供应紧张,源于个别人士炒卖土地的问题,而非农民阻碍城市发展。他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城乡于功能上能做到互补。人不是独立而生,而是与土地共生共存,互相依赖。这看似是遥远的问题,可失去所有农地而人人有屋住,但当香港没有农地,同时亦代表资源上不能自给自足,并不可取。

王琼澧欣赏有不少信徒愿意走进社区,发挥对土地使用的想像。但他提醒各人要有准备,回应不同持份者的意见,思考时不应单由自己角度出发。朱耀光指各人对土地的使用有不同想像,需要同时考虑做法带来的挑战。以他自己为例,现时过着半务农的生活,会完全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需要承担当中的责任。黄国维则认为上帝已将与人和好的职份给予我们。和好的职份也是福音的职份。将福音理解为与人和好的职分,会完全改变对福音的看法。他认为信徒可能太信任科技,而忘记上帝创造起初的世界已足够。他提醒众人对土地的想像其实并不浪漫,而是要面对众多实质的挑战。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