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一念之仁抗沉淪
忠言逆耳保公義

特首選舉塵埃落定多時,坊間對於高民望落敗的曾俊華團隊,討論興趣一直未止。其實隨著「薯粉」夢醒,社交網絡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所滲出來的一份源自政治光譜中游的失落與鬱躁,明顯而真實。在夢醒以後,香港的路如何走下去,仍靠社會凝聚更多聲音,在僅餘的言論自由裡,為長遠的未來發聲。

本地政治光譜的中游,無論是中間偏黃還是中間偏藍,所懷緬的是昔日「正正常常」有規有矩的穩定政治氛圍,背後是能透視遠景的可預測性。經過這幾年的「成熟一項推一項」,今天香港社會政策往往缺乏長遠目光,要撥亂反正的何止千頭萬緒?經濟方面,貧富懸殊一直得不到改善,全民的退休保障又被不斷耽擱,長遠而言不單是社會的計時炸彈,更是普羅生活的悲歌。環境方面,由水資源到郊野公園的保育,原本是一地生態以至生存命脈之所繫,但現在這些保育因素要麼被有意無意地忽視,要麼不斷備受質疑;然而環境一旦破壞就難以回頭,當全球暖化已導致極端氣候加劇,香港的環境資源可有能力應對?青年方面,教育工作的重心是搭建與商業世界合模的資歷認證架構,還有那隱惡揚善配合當權者操控需要的國民教育;至於讓新世代面對全球視野所需的開放、獨立、批判與承擔精神就叨陪末座——除非青年人的家庭有足夠財力讓他脫離香港的本土教育系統;昔日的「有教無類」變成「成功需父幹」。香港的未來,難道就只能「富者田連仟佰,貧者亡立錐之地」?

要一個低民望政府推行政策時貫徹經濟公義、生態公義、社會流動公義的願景,原本就困難。而這些年,一國兩制以至《基本法》下的權力分立岌岌可危,民主派在議會的關鍵少數力量又因「DQ案」和傘運訴訟而不斷削弱;民間社會的聲音如何能抗拒當權者有形無形之手,撐住言論自由的空間,放心月旦時政,就成為煞住香港沉淪的最後可能。若說獨裁者也能仁慈,那麼他應該容許自己聆聽,也容許其他人說,更不會在不斷惡化的新聞及輿論生態裡落井下石,煽風點火,動輒以法律手段作打壓;相反,要多做改善工夫——推動《檔案法》也好,公開資訊也好,開放網媒採訪權也好,即使當局有耳可聽,也要讓嚴肅新聞不致失去客觀基礎和成長空間,方能有忠言可聞。

至於這城的基督徒,既要為在上的智慧與仁慈而禱告,更要為社會裡願意發聲和行動的健康力量而守望。現世找不著終極保障,心底卻總有指向上主的盼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