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全人教育重建整全生命
林治平:是让一个人愈来愈像人

【时代论坛讯】不少学生因为功课及考试而感到压力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什至讨厌学习,这是学生的问题,还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出现了问题?我们如何再次让学生有全人的发展,让学生重拾学习动机?恩光书院于四月廿二日举办「教育学人:在未来的世代重建整全生命」,为未来的教育作前瞻。早上一讲邀请了台湾来港的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总干事林治平教授,分享他对全人生命的看法。「全人理念下的教育,谘商辅导就是一个人陪伴另一个人,愈来愈是人的过程。」是次研讨会吸引约三十人出席。

一个去人化的时代

林治平积极推动全人教育,除了在学术上推动全人教育的理论,他亦撰写不少平易近人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会何谓真正的教育。学像人,也就是林治平认为是教育、谘询及辅导的终极目标。然而,他概叹指现时却是一个去人化的时代,教育变得一体化,充满着机械化的模式。结果学生愈接受教育,却愈不像人,成为了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或是技术纯良而且感到快乐的机器人。

人为何不能成为人本身呢?林治平指人的主体性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变化。他先从黑暗时代说起,那时「人不见了」,平民百姓都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了客体,从属于君王、地主及神职人员,人民根本不用谈什么主体性的尊严。到了现代时期,开始肯定人的意义及价值,并使人活出尊严,当中还发展出四个Q(Quotient、商数),成为了全人发展的基础:

一、文艺复兴带来了KQ(Knowledge Quotient、学识商数),追求希腊精神,即是从可见、可感受、可理解、可触摸及可验证的方法来认识人及世界;
二、法律制度带来了EQ(Emotional Quotient、情绪商数),追求罗马精神,将人应有的权利义务,透过法律及文字客观地描写人的角色;
三、宗教改革带来了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慧商数)及GQ(God Quotient、上帝商数),马丁路德跟着现代化的步伐,推动全人思考,把看得见的部份和不能看见但存在的部份,作整合的思考,而且尊重每一个人成为独特的个体。

林治平指头二者关乎「人拥有什么?」,是从人以外的客体来认识何谓人,而宗教改革则关心「人是什么?」,并不是从人的身份、或他们拥有的多与少来定义人的重要性,而是从人的内在认识人本身。全人教育便是重视四个Q同时发展。

可是来到后现代,我们再次单面向地看人,只着眼于KQ及EQ,重视技术的专业、功能,却没有适当地发展IQ及GQ,令我们失却了自我:人生变得没有意义、没有希望、充满空无及荒谬、片段及割裂的。我们拥有很多物质,内心却充满空洞,这就是林治平所形容的失落的世代。

新世代的全人发展

面对着现时世代的文化冲击,林治平指这更需要追寻全人发展,在天(GQ)、人(EQ)、物(KQ)、我(IQ)四方面找到自己的定位,让我们再次超越可见的物质世界,而为着自己的内涵而欢喜雀跃。面对天,我们需要相信及敬畏、面对人需要受及尊重、面对物需求真及求知、面对我需要勇气及智慧。

圣经中亦出现了不少「找人」的记载,从创世记开始,上帝便已寻找亚当,问他:「你在哪里?」这是因为他犯罪了而令到「人不见了」。到了福音书,耶稣基督也是在世寻找失丧的人,让人成为真正的人。林治平指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便更需要重视重人发展。故此,他曾于大学中推动通识教育,大学生必需修读有关天、人、物、我的课程,让学生在人文质素、科学、社会关系及灵性上均有所长。

突破机构副总干事吴渭滨博士回应时指在普遍教育制度底下,虽不谈宗教,但亦会讲及灵性教育,他举例指关俊棠神父推动人生教育,学习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联系,亦透过自处教育来处理「我是谁」的问题。然而,人现在恐惧学习。在这个考试主导的环境中,考试内容框定了知识,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什么」及「怎样」的问题,却少有探讨「为何」。他鼓励我们需要让学生重建对知识的动机,缔造空间,让他们出于好奇而主动学习。


吴渭滨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