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關懷貧窮生命轉化系列

關懷貧窮生命轉化系列(五)
友師計劃的成功因素

數年前,筆者曾撰文闡釋兒童發展基金(CDF)可以是教會扶貧項目的一個機遇(詳見另文於《時代論壇》,二○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http://bit.ly/2qHWEYr)。當時我們提出CDF的師友計劃能提供場景,讓信徒學習走出教會,服侍弱小,以上帝的愛和行動,去感召仍在貧困邊緣掙扎的青少年,故此我們認為CDF是一個讓教會既可回應社會需要(如貧窮問題和青少年成長),又回應教會內部問題(如青少年斷層和增長,信徒靈命成長)的好機會。而教關在本欄也多次分享師友關係的成功例子和故事。本文旨在從文獻和我們的研究,嘗試點出一些值得留意的地方,好讓計劃能夠達成這些崇高的理想。

不少有關師友計劃的文獻,都指出師友計劃的成功,端在乎友師和友員能否建立健康和滿意的關係,當中關係的持久性(Duration)和質素,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故此教關現正與數間參與CDF計劃的福音機構(包括工福、睦福,勵行會和浸會愛群,排名不分先後),進行相關研究,特別留意友師委身和持續參與的因素,並與信仰之間的關係。

在首階段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友師參與計劃的準備程度(mentor's readiness),有賴六項重要因素,依次包括:一、營辦機構提供的支援,二、友師希望助人的動機,三、友師之前作為義工的經驗,四、友師的感恩之心,五、友師有感於友員的需要,六、友師的呼召。各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別:友師個人因素,與友員的互動,和環境的支援。

當然友師的個人因素(如他們參與的動機,呼召感和感恩之心)固然重要,但研究也告訴我們友師與友員的互動,也影響友師能否積極投入計劃(如他們覺得友員其實都不是太貧窮,會減低他們的投入感)。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營辦機構提供的支援,對友師能否準備好參與計劃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而在有關友師對機構投入(NGO Commitment)程度的分析中,我們也有類似發現,除了友師的個人因素(如友師的呼召感,友師希望自我增值的動機和社會參與意識),營辦機構提供的支援(即環境的支援)對友師能否投入機構的參與,扮演舉足輕重的位置。

我們初步的研究發現,要有效開展友師計劃,不是單靠友師的個人意願,當中更牽涉很多策劃和管理的事宜。除了選擇合適的友師,營辦機構也需從多方面著手,以提高友師關係的正面果效。例如,營辦機構可多了解友師參與計劃的動機(研究顯示,友師愈有助人或想認識新事物的動機,他們的準備會愈好),也可了解友師之前參與義工的經驗,這將對他們能否成功介入發揮效果。此外,由於友師對參加者的需要的看法,也會影響他們的參與,故此,機構在計劃的起初,需要對友師作出適當的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免致互相的期望出現落差。最後,機構若提供足夠的支援(如培訓、異象傳遞,招募和配對等),對計劃的成功落實將會是事半功倍。

從以上觀察,友師計劃能否成功,不只是友師的個人意願,當中更牽涉環境的支援,有其深層且制度性的因素,需要政府和營辦機構多加留意和配合。故此,我們深盼友師計劃能解決社會的貧窮問題,除了藉友師關係帶來生命的改變外,更盼望得到其他的配套和環境的支援,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支持,使師友計劃能夠成功落實,祝福更多兒童的生命。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致力推動社區轉化及生命轉化模式,歡迎聯絡同工了解詳情,參與扶貧運動,攜手轉化社區和生命。如欲了解更多,請瀏覽網站www.hkcnp.org.hk或電郵至info@hkcnp.org.hk

(文章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提供。作者為教關執委,任職於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系列文章每月刊出一次。)


參考資料:
教關社區轉化模式:http://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transformation_model/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