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信徒運動職場祭司」公開講座
冼日新:要在職場中藉工作見證神

【時代論壇訊】「改革宗(reformation)有改革的意思,作為因宗教改革而走出來的新教,教會應該要不斷改革。」馬丁路德於五百年前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成為了宗教改革的開始。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牧職神學院聯同墨爾本神學院(MST)於六月十七日合辦「『跨界』之路:『宗教改革』五百年」活動,由牧職神學院院長冼日新博士主講「信徒運動職場祭司」公開講座。冼日新在講座中提醒信眾「信徒皆祭司」,要在各自的職場中事奉,藉工作見證神。

「信徒皆祭司,這是最重要的身份」冼日新說,現代人不認識自己真正身份,就會在其他的地方尋找身份,如工作、成就、人際關係。他指出馬丁路德五百年前提出宗教改革,正是為了重尋信徒的身份。

「雖然五百年過去,但信徒卻倒退到五百年前的身份觀念。」他看見現時仍有信徒持著聖俗觀念,以平信徒這身份限制自己,視事奉為聖職人士的專利,使教會再次一分為二,塑造成一個有階級分別的地方。他提醒會眾身份不是由工作決定,每個人都是君尊的祭司,屬神的國度,「當神呼召,我們就不再一樣。」冼日新指神的子民是一個尊稱,人有不同的工作,但身份不會因而改變。

他指平信徒(laity)來自laos,意思指平凡,未受訓練。而神職人員(clergy)來自 kleros,在新約中多次出現,有承受產業的意思。從字源來說,兩個字並沒有任何跟能力相關的意思,正如神揀選信徒是因為恩典及衪的主權,而不是人所持的特質。而信徒是神的子民,神是信徒的產業,所以不論是平信徒、傳道人、宣教師,各行各業都同等,領受相同召命一同事奉。

「我們要打破只有聖職人員才能事奉的固有觀念。」冼日新說,從前祭司只能在會幕,至聖所事奉的歷史,使信徒不知不覺將自己與傳道人和宣教師劃分了階級。他指出大使命的完成是要所有信徒同工,所以基督徒要重新認定自己作為祭司的身份。他又指信徒是教會,但現在教會被簡化成星期日信眾聚集的時間與場所,「崇拜中一個重要的是差派儀式主禱文,信徒到教會不單敬拜,在外要到社會服事及見證神,教會要分散到各自工作場所向未信者見證福音。」

兩名曾參與職場團契的專業人士亦受邀於講座中分享職場中的團契生活。「當我離開廉政公署時,最不捨得就是團契中的弟兄姊妹。」廉政公署執行署前總調查主任高廸龍加入廉政公署接近二十年,而二十年間廉署團契在他職場生活中佔很大一部份。他見證團契建立初期團友眾多,到後來只剩一些年資淺的團友一同聚會,就連自己亦因工作繁重而放少了心思在團契上。過程中,高廸龍也不免有疑惑,「我們不少人都有疑惑,當團契那麼少人的時候是否仍要堅持辦下去呢?」他這個想法一直到一名同事過世,他才明白到職場團契的重要。當時他一名同事患惡疾,不久撒手人寰,雖然未有恆常參與團契,但職場團契一直給予他許多支持,亦令聽到這事的高廸龍體會團契的重要。

參與律師團契的蔡培偉則分享說,職場團契促使各人生命成長,「人生有兩個testing ground,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工作。回教會可以戴假面具,但在公司你會無意中將本性顯露,因為你總有不順氣、不如意時候。」在職場團契中,他們圍繞不同生命主題一同查經,尋找神的教導,當中有團友看見成長困局,尋找到人生方向,有未信者因而歸主。他十分感謝各教會所提供的協助,牧者在空餘的時間寫查經資料,亦到團契一同聚會,使到團契與教會連結,得到牧養。

當晚聚會於尖沙咀潮人生命堂舉行,約五十人出席。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