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评

社区争议展现出保育关怀
教会行事毋昧于世代变迁

近年不时传出,个别涉及教会用地的重建计划触发社区争议。这些争议原因不一:有地产商拿早年与宗派团体换来的土地向城规会申请更改用途,触发社区担心未来高厦会破坏景观、通风与采光;有堂会与地产商合作原地重建,部份楼面自用,被质疑破坏历史建筑风貌,以至是否牟利自肥。这些争议能否得到合理解决,有些还属未知之数;其跟大多数位处商住大厦二楼的本地堂会,也似乎关系不大。然而争议的过程却揭示了一些社会因素,是今天当教会要谈与社区建立关系,以至要将信仰群体带进社区之时,所不能迴避的。

由昔日的囍帖街、皇后码头到古老大押,这些年连串重建争议和历史建筑保卫角力,在在反映本地社会对建筑保育的重新关注,突显出社会不单看重建筑能否一味符合「拆旧迎新」的单纯经济发展价值,更看重社区整体的空间健康,以及一砖一瓦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社区人情,背后是一份视香港为家园的珍惜与承担。数算起来,这些转变已走过十馀年的光景。今时今日在香港,一块土地上的建筑物已非单纯是地主和业权人的禁脔;建筑物与社区的关系,以至建筑物所承载的人文价值,俱已成为社区共同拥有的文化资产。建筑物固然也会有耗损至无法维修或维修费用过度高昂的一天,需要考虑拆卸重建;但当衡量重建与否和如何重建之时,总要顾及备受社区重视的价值有何折损,并聆听社区的反应与感受,将意见融入整体规划之中,在创建中求保育。

古老的教堂建筑,往往构成一个社区的灵性空间,其人文价值意义尤其明显。兴建教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崇拜上帝和服事社区,倘若地方不敷应用或维修困难而需要重建,原本无可厚非。然而若重建的过程与结果,与今天社区所珍惜的价值相距什远,什至变相粗暴洗刷记忆,糟蹋这份让教会进入社区的文化资产,日后社区又会如何看待这间教会?

另一方面,在地价和建筑费用高昂的香港,当教会考虑重建,所需资金固然不菲,亦往往要透过与地产商不同形式的合作,来达至营运上可行──例如换地重建,例如将部份新建楼面作商住租售用途以套现支持宗教慈惠与社会福利项目,不一而足,有些方法亦已经合法重覆了几十年。然而时移世易,昔日无人质疑的做法并不表示今天必然为人所接受──社会中人固然关心相关教会项目是否等同牟利自肥,是否顾及大众对非政府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期望,是否助长贫富悬殊,是否顾及社区整体;教会里的新世代,对于应否动用大量资金来「买砖头」而不是直接用在福音工作与社区服事,今天亦有所存疑。倘若教会行事不提高透明度,不开诚布公,不聆听意见并作回应,互动游说,恐怕重建项目对教会所带来的会是弊多于利。

有论者指,在今天的香港若用「后物质时代」来形容新世代轻物质重价值的倾向,似有轻忽今天新世代陷于经济下流困局之嫌。然而教会若要牧养群羊却忽视社会变化与人情变迁,其在人心底所留下来的脚踪恐怕亦难言佳美,更遑论要为时代发出木铎之声,触动人心。求主怜悯我们。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