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基督徒對未來發展的遠景」
陳啟柏:基督徒應重新發現自由

【時代論壇訊】在未來發展上,「一帶一路」將無疑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當中有何利弊?基督徒又應如何回應?恩光書院舉辦了「基督徒對未來發展的遠景──從中國一帶一路與沈恩的經濟學理論說起」研討會,由美國波士頓基督教救恩堂陳啟柏牧師主講,並由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兼教授梁兆輝教授回應,恩光書院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退休教授吳梓明主持。

陳啟柏首先簡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的經濟學理論。沈恩重點研究「饑荒」的問題。沈恩指出,幫助人脫離貧窮,並非靠施予金錢,而是給他們能力和自主。因此他強調,「自由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手段」。沈恩提出了「自由」包括:政治自由(political freedom)、經濟自主(economic facilities)、社會機會(social opportunities)、透明度保障(transparency guarantees)及安全保障(protective security)。  

重新發現,重新定義

那麼基督徒應如何回應沈恩的學說呢?陳啟柏說,基督徒應重新發現自由(rediscover “freedom”)。他說,現時教會大多較少提及「自由」,可能是因為怕「自由」會引申致「放縱」。然而,聖經並不這樣去定義自由。他引用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讓受欺壓的得自由……」去說明聖經所說的自由不單是靈性得自由,更是靈性及肉身得自由。此外,他補充說,有一點沈恩沒有提及到,但基督徒須關注的重點,就是自由包括「從罪的捆鎖中得釋放」。因為人的罪惡,例如貪婪,只用經濟角度去分析時看不到的。另外,他說基督徒應重新定義何謂「成功的人生」。現時不少國家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來反映其經濟發展。然而,他指出,GDP不足以反映國民的生活品質,因為它無法量度自然資源、新發明及休閒等對生活很重要的元素。因此他說,基督徒不應以數字來取代事情的意義,例如以聚會的人數來衡量堂會的成功與否。

至於「一帶一路」,陳啟柏說當中主要包括:洲際基建和鐵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基金和亞投行,以及大學聯網。然而,他指,「一帶一路」甚少提及「科技」的發展。他推斷說,這可能因為以下的幾項原因:第一,科技有機會使中國失去廉價勞工的優勢,因為他們的工作將被科技取代。第二,科技會令年輕人和主流的分歧愈來愈大。第三,隨著科技的發展,能源的需求將會增加,以致供不應求。此外他說,只著眼於基建未必對經濟發展最為有利。他引用沈恩的反駁,與其投放金錢在基建上,不如投放在醫療及教育上,這樣會較為實際,因為人總比硬件重要。

宣教遠景:還民以清泉

作為基督徒,陳啟柏說,就如幾百年前英國人坐船前往中國宣教一樣,「一帶一路」可以是一個傳福音的契機。他認為,現今基督徒不應只帶福音到沿路的國家,而是應以人文服務為主,例如基礎教育,以滿足當地人的需要。他強調,在幫助的過程中須以以下的三部曲去進行:首先是「授人以魚」,作慈善的施予;然後是「授人以漁」,也就是教導他人如何持續地發展,從而自給自足;最後一步,是「還民以清泉」,提供公義、自由的環境給人們去發展經濟。他說最後一步才是最重要,因為若沒有一個公平的環境,人們也無法以自己技能去養活自己。但是,「一帶一路」也可能為宣教帶來危機,譬如有不少「一帶一路」的國家都沒有宗教自由。那麼,「一帶一路」所帶來的,究竟是詛咒還是祝福?陳啟柏說,那就視乎去「一帶一路」國家的人帶甚麼過去。他勉勵與會者,別帶著賺錢的心態去,而是多著眼於正在受苦的人身上。

陳啟柏最後以四個可持續生活的要訣作總結:知足常樂,欠債還清,多重視人際關係,以及知天命而計算。他指「欠債」不只是欠人的債,還有天然資源。而「知天命」則指要有明確的目標,才能知道如何計算自己的生命,例如一間餐廳的老闆,目標應該是食物有高質素,而不是所賺的利潤有多少。

梁兆輝認同陳啟柏說,教會應多討論「自由」。他引用神學教授Roger Olson的說法,認為「真正的自由(real freedom)是順服(obedience)」。另外,他補充,「一帶一路」很可能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因為中國有可能用此計劃去使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以此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問答環節中,有與會者問到,「還民以清泉」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那麼我們應如何以基督徒的角度去回應?陳啟柏回答說,在新約時代,基督徒並非主流。而基督徒去回應違反基督精神的主流文化時,應以基督的核心價值去取代該文化或制度的核心價值。他舉了保羅勸腓利門把原本為奴的阿尼西母召回,並要把他當作「親愛的弟兄」的例子,說明保羅正以基督的價值去取代奴隸制度中奪取人尊嚴的核心價值。

研討會於七月十五日在恩光書院市區校園舉行,約三十人參加。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