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头版专题

守望我城
《论坛》三十年.回归二十年

八十年代,香港社会面对九七前途问题,一群关心社会的牧者及教会领袖同心领受教会更新的异象,探讨信徒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除了写下《信念书》等立场文件外,八七年衍生了《时代论坛》,以信仰立场提供时事及社会分析,鼓励信徒肩负社会责任。没有「大财主」的支持,《论坛》奇迹地走过了三十年。香港社会在回归二十年后,愈见复杂及矛盾。我们请来这三十年来一些朋友,为此刻的香港写下诗或祷文,守望我城,并回忆这些年来的《论坛》经历。 

▲ 郑政恒(诗人及影评人,曾于二○○二年参与《时代论坛》暑期实习)

郑政恒〈看黄般若香江画作〉

如何将香江入画?
一个多名字的城市
青绿的山水中曲折的路径
通向背后的浮云
远看是层层叠置的房子
深深浅浅的依着山势
太平山下的船
水手张开了帆
再见港口的洋行
再见红砖火车站

什么是香港的风光?
身在其中的人
自命为过客
抑或遗民
苍生思想拥挤却缄默不语
但总有人提笔描绘眼前所见
在九龙的火舌下
木屋大火
并不见畏死的黎民
只有焦黑的浓烟截断了观看的视野
人们在颓垣败瓦中
板起仓皇失措的面孔
俯首捡拾散失的同情

郑政恒的诗作〈看黄般若香江画作〉,是他多年前看毕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的「香港景.山水情──黄般若艺术展」,事隔多年后所写,也是为了总结他对香港的一点看法而写。

郑政恒解释,他这首诗中提到的「香江入画」,正是国画大师黄般若作画的一大特色──在黄般若之前,以香港地景作主要创作题材的画家还是不多,他却画了许多本地风光,留下笔墨痕迹。郑政恒表示,回看过去,身在香港但心在大陆的文艺工作者为数不少,直到六十年代以后,香港本土身份认同才逐渐成为主流。「从认同转向认识,又从认识转向认同,对于香港的文化,不论是建筑、历史、语言、文艺、思想,我们是否愿意再发掘、再细谈?进而以理性而务实的态度,争取公民的应有自主权。」

郑政恒又指,基督徒在感性、知性与理性以外,也许还有神性的一面,「诗中提到的同情,也许可视之为悲天悯人的大爱,并且走出个人主义的孤绝。」他最近读到田立克(Paul Tillich)的On the Boundary: An Autobiographical Sketch,发现其思想在二元的角力中变得丰富而立体,「借用书中的纲目,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正在社会阶级之间、现实与想像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他律与自律之间、神学与哲学之间、教会与社会之间、宗教与文化之间、本地与他方之间,什至是中港之间、左右之间,徘徊思索呢?」


▲ 王少勇(基督教会活石堂〔九龙堂〕主任牧师)

王少勇〈收音机〉

二十年,香港声音嘈杂
上主
不要赐我美仑美奂的桃木壳
也不要颜色灿亮的指示灯
抛光的旋扭也不需要
精致的面板可随时丢弃

上主,我只求一件事
求赐我一根天线
可接通空气中的电波
就是那从天上来的──
以致我驳上电源
没有为香港再添噪音
却为我城我乡我时代
播送悠扬乐韵
和那苏醒人心的戍楼钟声
上主,怜悯我
遂此心愿
也以此为满足
阿们

祷于2017年8月21日晨。为己祷,
更为成立三十周年的《时代论坛》而祷。

王少勇牧师仔细解释这篇祷文,当中提及的收音机的灵感源自他在十多年前买下来的旧式收音机,一早放在他教会办公室的枱头。但由于教会接收讯号不清的关系,他不常用那部收音机。写该篇祷文的早上,是在八月二十日参加多个团体发起的支援政治良心犯的游行翌日,心情复杂。

王少勇以收音机自比,细思自己在这个已经够嘈杂、不同资讯、不同意见充斥的社会中,自己的角色是否是要再加一把可能成为噪音的声音,还是另有其他的角色?他希望将这部收音机比喻为《时代论坛》祝贺,希望《论坛》作为现时基督教界仍未陷落的「第四权」,天线收到的是「从天上而来的电波」,努力宣扬从上帝而来的信息——正如他在图中特意加上一个耶稣一家的雕像,寓意是做收音机的角色是尊主为大。王少勇认为收音机除了接收电波外,还要播放适切时代的声音;收音机可以不要美仑美奂的外表,但播放的悠扬乐韵,除了要调和人心外,还要出于社会公道,成为唤醒社会的戍楼钟声。他希望《论坛》的角色也是如此。

谈及八月二十日的大游行,王少勇坦言是怀着激奋的心前行,人数比他想像中多。他看到不同年纪的人,有互相搀扶的老年人、有坐着轮椅的病人,也有很多年轻人到场。王少勇当日与陈恩明牧师一同行走,就他们粗略的目测约有一百位同工到场,他认为现时很多专业界别都面临「沦陷」,如果香港教牧界能聚焦而争取公义,是很令人鼓舞的现象。他认为教牧能按着自己的良知、诚实,以及勇气,为这个时代的弟兄姊妹带来盼望,使信徒仍有力去面对黑暗。王少勇寄望在教牧界有不少读者的《论坛》,能继续发放时代的信息,团结教牧界成为时代的良心。

王少勇指对《论坛》最深刻的,不是一、两件个别事件,而是它办报的宗旨。记忆犹新,初信几年,由于他出身基要派教会,那时总觉得《论坛》的内容无关福音宏旨,也于培灵无用。直到成为教牧后由于讲道的需要,开始欣赏《论坛》以信仰角度解读时事;「老实说,这样的工夫是孤单的工作,也吃力不讨好。」由那时开始,他便成为《论坛》的忠实读者。

▲ 陈佐才(圣公会法政牧师、曾为崇基神学组主任及《时代论坛》董事会主席〔1999-2002〕) 

陈佐才〈在破碎中践行不离地的真理〉

求上帝圣父的浩瀚,扩展我们偏狭的视野
求上帝圣子的降世,激励我们不离地的委身
求上帝圣灵的启迪,促成我们超越自我的更新

恳求照顾受召宣扬爱与公义的有心人
在艰辛的奋斗历程中
能坚持对理想的信、对受苦者的爱、对世界的望
亦能保持痛而不苦、怨中无恨、抗而不暴、失仍有望

更在维稳的氛围下,不忘发掘稳中求变之道
在市场挂帅的困锁中,不忘突显全人之可贵
在强势主导的制度里,不忘协助弱势群体之平权
在装睡难眠的人群内,不忘宣示酣睡之甘甜及清醒之愉悦
在……不忘……

上主啊,求祢祝福及善用已届成长之龄的《时代论坛》,继续与祢同行,
使祢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同成就在天,奉主名求,阿们。

退休已久的陈佐才牧师仍非常关心近年社会的情况,也不断阅读很多文章。他指自己明白现今年轻人的困难,但勉励抗争要坚持非暴力。基督徒无论在何处境,也要相信上帝的道在工作。虽然社会的前景令人担忧,可是他以中国内地教会的发展历史及电影《沉默》为例,指艰难的处境不能阻止福音的传播、相信上帝的自由,反而会使大家更有力去面对挑战。他希望将上述祷文写给现在奋斗中的香港人。

谈及三十年前《时代论坛》成立前后的教内氛围,陈佐才认为《论坛》成立的确有重要意义,让多元的言论、对社会关怀的声音可以在教内展现。他忆述原本教内只有华人基督教联会的《基督教周报》,自己也当了该报作者及出版委员多年,但深深感受到其保守的气氛,也曾经历被退稿,不能讲政治、性、同性恋的议题,「目的只是想合一,觉得不同意见便会有分裂……」他指八三、八四年中英谈判及签订联合声明后,社会对前途问题讨论激烈,而教会领袖八四年出版《信念书》后,也继续关心社会未来,在八八年他与多位教会领袖起草了教会同工对《基本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立场书,刊登于《时代论坛》,有多达二百多个教会及机构联署。

对于现今的社会,陈佐才仍有相当掌握,十分「贴地」。他讲述社会面对着两项大挑战——教育市场化及手机冲击下的KOL文化。当中,手机及网络塑造的文化看似是协助沟通,但实质是希望将人拉向自己,征服他人,这是一种矛盾的「我—他」关系。他认为,网络上的文章相对仍较难有深度及详尽表达,所产生的沟通往往也是即时和表面;他寄望《论坛》在此时能继续努力寻找有心讨论的人写作,能从不同方面,有感情而理性地写出具质素的文章。他以自己为人熟知的武侠人生系列写作为例,其实就是学习用人们认识的语言、事物去说出人在局限中的处境,再带出基督教的信仰,让人感觉那是不离地和有感情的分享。

他总结他领悟基督教的意义,就如「上善若水」——形式是什么不重要,但经过时它会把你清洗,那么,道便产生了作用。他也分享对真理的看法,与读者互勉:真理本身在当刻与你有关,但之后一旦客观化了,那就变成了拜偶像,所以不能看它为「常道」。「上帝的活泼是我们时刻要寻求,不能形式化把他定紧。这是矛盾。我们要捉住一些东西,要有所坚持,但坚持到不理会社会的转变,就变成顽固。所以我们时时需要圣灵的更新。」

▲ 霍玉莲(资深辅导员及辅导导师,「生命触光」专栏作者,曾两次带领《论坛》同工年度退修)

霍玉莲早前撰写祷文〈点亮明辨的灯〉(参本报网站「时代讲场」),为入狱的无辜者并整个香港祷告。霍玉莲对于时代痛心,她看到从雨伞运动前的八三一「落闸」,以至香港社会整体形势,可见民主在倒退,是可以看到的趋势。雨伞之后有不少媒体人辞职或被辞退,社会倒退不是令她最痛心,因是香港回归中国必须要面对,中港两者相融而不可避免的局面。最令她痛心的是,「战后婴儿潮一班香港本地及英美留学毕业生,回来成为高官、法官、律政司、司长、立法会议员,他们得到香港发展的利益,却忘记了香港大众市民的痛苦,在领汇、铅水事件、港珠澳大桥等事件,对高官不予追究,就如『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冇尸骸』。过去是英国殖民统治,现在是自己人统治自己人,却是如此,第一个痛心是得到这么多培育的精英上到高位时完全忘记自己香港人。」

霍玉莲的第二个痛心是为什么威权统治来到的时候由年轻人承担、被囚。为什么是年轻人牺牲?她痛心四十岁以上的既得利益者抓住利益不放,九七前一大批移民潮,她就知道中年人有一种只想自己小家庭愉快,没有对于社会及国家的承担,还有一部份中年人感到理想幻灭,只顾自己。即使在教会内,同时代的人也有很多移民了,拥有外国护照。

另一个令霍玉莲感到痛心的情况是,过去在六四,香港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帮助天安门的学生,但今日香港青年在守护香港的法治、民主、自由,「却是香港人自己不帮助自己的年轻人,有能力、做高官的香港人(对事实)装聋作哑,反而踩他们一脚,将刑期重判。」

霍玉莲表示在欧美国家,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演讲辞,能够感染人。她认为香港这一批年轻人十分优秀,「周永康、罗冠聪、黄浩铭等的陈词应该编印、出版书籍,到处广传。」这些年轻人优秀的陈词,却感动不到中国人,她悲痛中国人内里的人性本质,为什么麻木至此。

霍玉莲欣赏《时代论坛》在基督教发出时代的声音,有如当年《呐喊》杂志(1983年5月至1989年3月,共出版廿三期)。她认为当有理性讨论的基础,提供论坛式平台供各人讨论的空间对人很有帮助,然而于大是大非已经习非成是的时候,更需要明辨的能力,提供观点、眼光及视野,孕育判断力。她更欣赏《论坛》让青年有表达及发声空间,她认为所联系的年轻人不一定是精英,而只要有生命,就值得写出。她举例上期《论坛》访问林淳轩及冯敬恩,文末两人谈到上帝医治两人的癌症的对话,似乎是日常生活的倾谈,其实也是神学疑问。霍玉莲认为我们还需要更多一般生活上的神学疑问去孕育判断力,锻炼我们面对社会大事时提出更尖锐、更困难的疑问之能力。

霍玉莲〈在黑暗中守住岗位〉

在天上俯瞰众生的主
祢察看一切又知道一切
祢守护又扶持论坛
经历三十年的岁月
又借论坛培育编辑
滋养读者守望群生
愿祢给予编委编辑属灵明辨
时刻安静广阔胸襟
担当世情
也能走前一步
贴近主耶稣的胸膛
呼吸圣灵的呼吸
填补时代的空缺
作为黑夜里有油的明灯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