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三十週年專號

守望我城——《論壇》三十年.回歸二十年
鄭政恆〈看黃般若香江畫作〉

八十年代,香港社會面對九七前途問題,一群關心社會的牧者及教會領袖同心領受教會更新的異象,探討信徒在歷史變遷中的角色,除了寫下《信念書》等立場文件外,八七年衍生了《時代論壇》,以信仰立場提供時事及社會分析,鼓勵信徒肩負社會責任。沒有「大財主」的支持,《論壇》奇蹟地走過了三十年。香港社會在回歸二十年後,愈見複雜及矛盾。我們請來這三十年來一些朋友,為此刻的香港寫下詩或禱文,守望我城,並回憶這些年來的《論壇》經歷。 

▲ 鄭政恆(詩人及影評人,曾於二○○二年參與《時代論壇》暑期實習)

鄭政恆〈看黃般若香江畫作〉

如何將香江入畫?
一個多名字的城市
青綠的山水中曲折的路徑
通向背後的浮雲
遠看是層層叠置的房子
深深淺淺的依著山勢
太平山下的船
水手張開了帆
再見港口的洋行
再見紅磚火車站

甚麼是香港的風光?
身在其中的人
自命為過客
抑或遺民
蒼生思想擁擠卻緘默不語
但總有人提筆描繪眼前所見
在九龍的火舌下
木屋大火
並不見畏死的黎民
只有焦黑的濃煙截斷了觀看的視野
人們在頹垣敗瓦中
板起倉皇失措的面孔
俯首撿拾散失的同情

鄭政恆的詩作〈看黃般若香江畫作〉,是他多年前看畢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香港景.山水情──黃般若藝術展」,事隔多年後所寫,也是為了總結他對香港的一點看法而寫。

鄭政恆解釋,他這首詩中提到的「香江入畫」,正是國畫大師黃般若作畫的一大特色──在黃般若之前,以香港地景作主要創作題材的畫家還是不多,他卻畫了許多本地風光,留下筆墨痕跡。鄭政恆表示,回看過去,身在香港但心在大陸的文藝工作者為數不少,直到六十年代以後,香港本土身份認同才逐漸成為主流。「從認同轉向認識,又從認識轉向認同,對於香港的文化,不論是建築、歷史、語言、文藝、思想,我們是否願意再發掘、再細談?進而以理性而務實的態度,爭取公民的應有自主權。」

鄭政恆又指,基督徒在感性、知性與理性以外,也許還有神性的一面,「詩中提到的同情,也許可視之為悲天憫人的大愛,並且走出個人主義的孤絕。」他最近讀到田立克(Paul Tillich)的On the Boundary: An Autobiographical Sketch,發現其思想在二元的角力中變得豐富而立體,「借用書中的綱目,我在想,我們是不是正在社會階級之間、現實與想像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他律與自律之間、神學與哲學之間、教會與社會之間、宗教與文化之間、本地與他方之間,甚至是中港之間、左右之間,徘徊思索呢?」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