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三十周年专号

守望我城——《论坛》三十年.回归二十年
郑政恒〈看黄般若香江画作〉

八十年代,香港社会面对九七前途问题,一群关心社会的牧者及教会领袖同心领受教会更新的异象,探讨信徒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除了写下《信念书》等立场文件外,八七年衍生了《时代论坛》,以信仰立场提供时事及社会分析,鼓励信徒肩负社会责任。没有「大财主」的支持,《论坛》奇迹地走过了三十年。香港社会在回归二十年后,愈见复杂及矛盾。我们请来这三十年来一些朋友,为此刻的香港写下诗或祷文,守望我城,并回忆这些年来的《论坛》经历。 

▲ 郑政恒(诗人及影评人,曾于二○○二年参与《时代论坛》暑期实习)

郑政恒〈看黄般若香江画作〉

如何将香江入画?
一个多名字的城市
青绿的山水中曲折的路径
通向背后的浮云
远看是层层叠置的房子
深深浅浅的依着山势
太平山下的船
水手张开了帆
再见港口的洋行
再见红砖火车站

什么是香港的风光?
身在其中的人
自命为过客
抑或遗民
苍生思想拥挤却缄默不语
但总有人提笔描绘眼前所见
在九龙的火舌下
木屋大火
并不见畏死的黎民
只有焦黑的浓烟截断了观看的视野
人们在颓垣败瓦中
板起仓皇失措的面孔
俯首捡拾散失的同情

郑政恒的诗作〈看黄般若香江画作〉,是他多年前看毕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的「香港景.山水情──黄般若艺术展」,事隔多年后所写,也是为了总结他对香港的一点看法而写。

郑政恒解释,他这首诗中提到的「香江入画」,正是国画大师黄般若作画的一大特色──在黄般若之前,以香港地景作主要创作题材的画家还是不多,他却画了许多本地风光,留下笔墨痕迹。郑政恒表示,回看过去,身在香港但心在大陆的文艺工作者为数不少,直到六十年代以后,香港本土身份认同才逐渐成为主流。「从认同转向认识,又从认识转向认同,对于香港的文化,不论是建筑、历史、语言、文艺、思想,我们是否愿意再发掘、再细谈?进而以理性而务实的态度,争取公民的应有自主权。」

郑政恒又指,基督徒在感性、知性与理性以外,也许还有神性的一面,「诗中提到的同情,也许可视之为悲天悯人的大爱,并且走出个人主义的孤绝。」他最近读到田立克(Paul Tillich)的On the Boundary: An Autobiographical Sketch,发现其思想在二元的角力中变得丰富而立体,「借用书中的纲目,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正在社会阶级之间、现实与想像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他律与自律之间、神学与哲学之间、教会与社会之间、宗教与文化之间、本地与他方之间,什至是中港之间、左右之间,徘徊思索呢?」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