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大民主牆爭議引發中港矛盾
黎明:須細思所想所說

【時代論壇訊】開學週甫臨,香港中文大學校內民主牆上被貼上宣傳「香港獨立」的單張,遭內地學生撕下,引起內地生與本地生的熱烈爭議,事態亦有後續發展。中大社會學系講師黎明博士日前在臉書撰文分享她與內地生討論有關他們的所攜反對中大學生會的單張的內容是否恰當,在網上激起熱話,有六千多個「讚好」和二千多個「分享」。黎明在一個聚會上指出,這件事與近日教大的民主牆出現的侮辱性字句風波均不應放在「言論自由」思考,因為容易予人覺得「言論自由」這基本法核心理念可以因道德輿論而受限和修改,給政府有機可乘的機會,卻應認清討論背後所牽涉的中港矛盾問題。

據黎明臉書所述,當時她經過中大民主牆,看見一些反對中大學生會的內地生正貼上「沒有公投就是專制,這不是民主」(No referendum=Autocracy,This is not democracy)的標語,指出中大學生會不應沒有經過公投就發表支持港獨的言論代表中大學生。黎明當時好奇地與正在貼上標語的內地生討論,詢問該內地生是否由心底裡相信這個立場,包括希望中國大陸都能有民主。該同學不斷辯解自己不懂政治,單張只是在反對中大學生會。本為上海人的黎明事後回憶,她覺得像看見十年前剛來港讀書、只會盲目跟從國內教育灌輸的那套價值,而沒有經過深入思考的自己。她指自小在國內受教育,被「要愛國而不需關心政治」的觀念薰陶,直到來中大念研究課程時才開始去思考很多事件的固有看法,包括六四事件、一孩政策等,後來才慢慢深入地思考自己所想所信,尤其是小心了解每一套語言背後的價值理念。

現已為香港永久性居民、長期居港的黎明,形容自己的身份認同的尋索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她不想簡單以「未啟蒙」、「未進化」來形容內地學生,表達與香港學生的分別,因為她在乎的是自己對自己所想的堅持,是否想得透徹,而並非只是兩地學生思考向度、內容的不同。黎明認為身份認同便是在起始點問我是誰、如何定義我自己等問題,不一定建基於民族國家,以國族來定義自己的限制。她指香港是一個很特殊及多元的地區,能激發人民對國民身份認同的思考,不一定必然是香港人或中國人,而可能有其他非民族國家規範身份認同的可能性。黎明認為如果以港獨來定義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構思一個香港國來自我定義,亦是離不開民族國家以國族來做國民身份認同的循環當中。

擁有與內地生的共同經驗,是否更容易成為中港矛盾的橋樑?黎明指現實往往是自己願意做橋樑化解矛盾,但不管是香港人還是內地人,都很容易受情緒、受自我中心的觀念影響牽動,而把自己的身份認同推進一個與對方對立的位置上。如她指自己在上述那個在臉書的分享的原意,只是促進雙方去思考更多自己表達的理據和自己所想是否貫通,但收來的回應往往是一些兩極化、充滿情緒的言論,如「香港精英完勝內地學生」、「你凭什么以一两个内地生去概括所有国内学生」等。她留意到網上世界發表兩極化而爭取曝光率是很容易,很多人會因情緒化而「讚好」、「分享」,反而沒有大多人留意當中如何化解雙方的矛盾,很少人擁有一種開放性,相互能聆聽彼此的立場和見解。

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學生會因應近日中大學生會民主牆的爭議事件,邀請黎明在九月十一日早上在神學院大樓大廳與學院的神學生對談,出席人數逾十人,內地生、外地生與本地生的比例相若,分享在不同處境下對身份認同的掙扎,以及解讀是次引發爭議的「港獨」對香港生和內地生在意義上的不同。有來自馬來西亞的神學生認為自己要強調自己的國族身份認同,因為象徵著自我成長歷史、生活社會所塑造自己的獨特性;亦有內地神學生指面對國內家庭教會受迫害、不公義仍是十分沉重,不可能還不是末世,而基督徒還能有對末世天國的盼望。黎明則認為天國不是來世、還沒等到的天國,而是「還沒實現的天國」,而當我們願意真誠面對和反思真實的自己,並把這種真誠向他人活出來,那天國便已在我們身邊降臨。


崇基學院神學院舉辦的神學生交流分享會,左一為黎明(圖片由黎明提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