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關懷貧窮生命轉化系列

導賞:一條社區關懷的路

我的社區關懷始於二○一三年,當時的社區於我而言是陌生和模糊,對所關懷的對象連起碼的認識也欠缺,真的談不上甚麼關懷。曾聽過關懷從用心聆聽街坊開始,所以入區就是最直接的方法。聆聽是一種態度,要求關懷者放下身段,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一切以對方為起點,持之以恆地通過日常一起生活,修正自己對街坊一些錯誤的理解,建立信任的關係。聆聽讓我分別出甚麼才是社區真正的需要,知道需要又為此需要作出相應的行動才是真正的關懷行動。

那年起,我每天輕裝上陣,穿梭橫街細巷,認識了一間又一間有特色的蚊型小店,拜訪具創意的社區組織,向社區的街坊「搭訕」,又從街坊口中獲得更多不為人知的社區小故事,我的社區關懷網絡慢慢成形。雖說我是在關懷社區,但社區的街坊也在關懷著我,這種平等雙向往來的關係,每天都在豐富我的生命。

香港租金每年上漲有增無減,我所認識又負不起昂貴租金的街市店舖和小店紛紛搬到社區的邊緣,這些小店和街市似乎快要消失於社區。在權力和貧富不均下,這些街坊更需要支援。就在這形勢下,我每天都會走到社區的邊緣,走到他們中間,就是這樣來來往往,走出了我的一條社會關懷道路。

二○一四年七月炎夏的一個晚上,有教會(宣道會華貴堂)邀請我帶幾個年輕人入區認識街坊。這次以後我生出奇想,若能帶人看見,見後而停下,停後而進入,入後而了解,了解後而反思,思後而生情,情才是社區關懷的基本,導賞豈不就是能祝福他人和社區的可行途徑!就是這樣,由我這個街坊帶路的街坊導賞團由此而生。

屈指一算,至今已帶了五十多次導賞團,大部份參加者來自教會團體,他們入區在街道的一角,學習站在街坊的一旁思考信仰、社會及教會,的確會有新的發現、體會和想像。除了教會群體,也帶過神學生和大專生,又有帶過來港交流的台灣大學生,帶過歐洲來的宣教士,帶過老人家緬懷社區,還有最深刻一次是帶聾人群體—因為全團也很安靜—可見導賞所接觸的人甚廣。近來喜見不同組織在自己社區為關懷緣故,舉辦不同類型的導賞,例如有由無家者親自帶領的導賞團,有八十後的年輕人從他們的角度看社區等。

教會常說要愛鄰如己,我漸漸覺悟,不是教會沒有愛,而是沒有鄰舍。回想以往自己回教會的路只有三點:由家裡前行到教會,上教會後去附近吃飯。中間的風景和人物完全不作理會,沒有建立關係,怎樣談鄰舍和愛人呢?現在因著帶團的緣故,我必須時常入區,聆聽後又重新聆聽,認識後又重新認識。因為有這個習慣,我尋回我的鄰舍,也打破了以往回教會點對點的單一路線。現在的路途上多了很多熟悉的人物和醉人的街景,在我的世界多了一群人,一群我要關懷的人。

(作者為關懷社區傳道人。本文為關懷貧窮生命轉化系列文章,文章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提供。系列文章每月刊出一次。)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