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社會資本並非底氣全部
政策公義方是福祉根源

近日再發生長期病患者家屬懷疑不堪壓力兼罹患抑鬱,意圖與病者同歸於盡的慘劇。這些年,類似慘劇接二連三,社會輿論既為之而哀悼,更為其所揭露的問題而深思。即使同期有本地民間問卷調查表示,活得開心的受訪者較去年增逾四成;但每一宗聞者心酸的慘劇,都在統計數字的末端與暗角提醒我們,香港社會需要檢視、需要改善的,仍然很多——無論是醫院精神病科人手是否足夠,好讓高危個案得以及早發現;抑或是社區護理及個案管理系統有沒有修補漏洞的空間,有沒有讓同類處境家庭得到喘息空間;抑或是如何避免自食其力和自力更生的社會文化過猶不及,變成互不信任和自我孤立。

事實上,按聯合國今年三月發表的最新一份《世界快樂報告》,香港即使平均健康壽命指數排名全球第二,本地生產總值指數亦全球排名第八,但其他項目均未見突出,讓香港在全球快樂排名只屬中游,遠遜新加坡和台灣。負責這項目的聯合國祕書長特別顧問指,快樂國家是在傳統指標中,繁榮和社會資本取得健康平衡,代表社會信任度高、不平等程度低,並對政府有信心。以此作為標準來細閱香港,就不難明白問題所在。當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屢創新高,當樓價吸納了人大半生的血汗錢,當劏房肆虐低收入租客抑鬱明顯,當人口不斷老化但全民退休保障遙遙無期,當中港信任未足仍強推一地兩檢,當覓地建屋的討論可以跟食水儲備對立起來——問題千頭萬緒,但反映出來的,是怎麼樣的繁榮和社會資本平衡?是怎麼樣的社會信任度?是怎麼樣的不平等程度?對政府的信心又如何得以重新建立?

今期頭版專題,分享了本地信徒教牧以至社關團體在房屋問題上的參與。故事所細說的,不單是在龐大的本地房屋問題下,細小的個體如何能一盡綿力,雪中送炭;更揭示了社會資本應對社會問題之道,不單單在於資源共享,更在於心存關顧和憐憫,建立精神上的支持與結連,面對困境同心同行。這些都是美好的社會見證,但必須指出,民間社會的憐憫舉動與政府在土地及房屋資源的政策公義,兩者並行不悖,互不取代;社會資本的愛心付出,亦無法填補政策公義的漏洞。凡此種種,才是所謂「社會底氣」之根本,亦是今後我們對特區政府的監察和代禱方向。讓港人有健康生活與環境,更享公義與憐憫。就如以賽亞先知所形容的遠象:「……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賽六十五20-21)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