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评

社会资本并非底气全部
政策公义方是福祉根源

近日再发生长期病患者家属怀疑不堪压力兼罹患抑郁,意图与病者同归于尽的惨剧。这些年,类似惨剧接二连三,社会舆论既为之而哀悼,更为其所揭露的问题而深思。即使同期有本地民间问卷调查表示,活得开心的受访者较去年增逾四成;但每一宗闻者心酸的惨剧,都在统计数字的末端与暗角提醒我们,香港社会需要检视、需要改善的,仍然很多——无论是医院精神病科人手是否足够,好让高危个案得以及早发现;抑或是社区护理及个案管理系统有没有修补漏洞的空间,有没有让同类处境家庭得到喘息空间;抑或是如何避免自食其力和自力更生的社会文化过犹不及,变成互不信任和自我孤立。

事实上,按联合国今年三月发表的最新一份《世界快乐报告》,香港即使平均健康寿命指数排名全球第二,本地生产总值指数亦全球排名第八,但其他项目均未见突出,让香港在全球快乐排名只属中游,远逊新加坡和台湾。负责这项目的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指,快乐国家是在传统指标中,繁荣和社会资本取得健康平衡,代表社会信任度高、不平等程度低,并对政府有信心。以此作为标准来细阅香港,就不难明白问题所在。当反映贫富悬殊的坚尼系数屡创新高,当楼价吸纳了人大半生的血汗钱,当劏房肆虐低收入租客抑郁明显,当人口不断老化但全民退休保障遥遥无期,当中港信任未足仍强推一地两检,当觅地建屋的讨论可以跟食水储备对立起来——问题千头万绪,但反映出来的,是怎么样的繁荣和社会资本平衡?是怎么样的社会信任度?是怎么样的不平等程度?对政府的信心又如何得以重新建立?

今期头版专题,分享了本地信徒教牧以至社关团体在房屋问题上的参与。故事所细说的,不单是在庞大的本地房屋问题下,细小的个体如何能一尽绵力,雪中送炭;更揭示了社会资本应对社会问题之道,不单单在于资源共享,更在于心存关顾和怜悯,建立精神上的支持与结连,面对困境同心同行。这些都是美好的社会见证,但必须指出,民间社会的怜悯举动与政府在土地及房屋资源的政策公义,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取代;社会资本的爱心付出,亦无法填补政策公义的漏洞。凡此种种,才是所谓「社会底气」之根本,亦是今后我们对特区政府的监察和代祷方向。让港人有健康生活与环境,更享公义与怜悯。就如以赛亚先知所形容的远象:「……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赛六十五20-21)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