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使命商道论坛系列

从「践知在教」到「践教成体」的尝试

社创的神学碎片

福雷斯特(Duncan Forrester)在二○○五年的《神学碎片:在不系统的神学中探索》指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由神学碎片组成的「不系统神学」,亦即是将专注移离宏大叙事,而聚焦于一块块有意义的信仰生活片段。耶稣一生也没有提出一套信仰系统,但他提问题、讲故事、讨论所收到的意见,挑战当代的道统;从而扰乱及撼动他人去进入新的自我认知,参与真理,因为真理是要去成就、活出、关爱及庆祝;而不单单只是沉思推断。耶稣的众多生活片段,都成为门徒的信仰指引。好的神学碎片应该是对实践有严格的反思,有它自身的完整性及智慧,能够启发、鼓励、教导或挑战信徒的转化。

考夫曼(Gordon Kaufman)解释系统神学是一个对上主、世界、人类三者全面及协调的富想像力建构(imaginative construction)。这种宏大叙事的系统神学,有点像计划经济,其演化或改革的进度多是落后于形势,已无需求的仍然存在,有大需求的则无供应。但神学碎片的进路,就像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大、中、小企业,业务五花百门,只要能满足人需要的,便有机会适者生存。

要发展基督教的社会创业运动,需要的是一块块本地的社创神学碎片,它们可以是信徒社创的见证、践行者深刻反思的文字,或有关社创的神学博士研究论文。这些碎片让支持社创的信徒及教牧,可以有一堆精简、落地、富洞见创见的信仰论述,点出社创如何结合基督信仰;从而启发寻觅人生召命的信徒,教导践行者相关的务实智慧,鼓励信徒尽心性意力去爱神所爱、及挑战耳朵发沉眼睛闭着的(太十三15)。

科布(John Cobb)指出,神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既是具务实智慧的神学工作者、又是能够在行动中反思的践行者。而出路是神学教育一方面要朝向科际整合,另一方面把神学结合到在地的实践。有关社创神学碎片,这里尝试提出三项科际整合及最后的验证。

一、以「社创精神」作「上主管家」

在一九七二年,宾士(J. A. Banks)定义社会创业家就是「运用管理技巧造福社会的人」。当中造福社会是「好事」,管理技巧是要「做好」那件事。而在创世之时,上主叫人管理世界,让人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一28),可以说人是被上主呼召作管家,职责是管理,目的让人得以昌盛。而成为社会创业家的信徒就是在信仰上作上主的管家。

在路十二42,「主说:谁是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里的人」。当中「有见识」的希腊文(ϕρόνησις)原意是每事以终为始的务实智慧。对管家的要求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路十27上)。以下是以社会创业家的视角,去思考如何落实这四项要求:

  • 尽心,是以私产作公益。因为看似是私人产业的财产及才干,其实是上主的托付,要用在他的旨意上;借着我们的实践,让上主的爱彰显在人间。
  • 尽性,其实是转性,「性」是性格。尽性的表现是持续地心意更新而转化,即将自己从平常的惯性思维中抽离,对新观点开放,悬峙批判,先尝试从其中抽取对己有用的新知识。这也是科际整合的起点。
  • 尽意,是绞尽脑汁「做好」一件事,是多想几步,预早计划,目的是趋吉避凶。这是常被缺乏实战经验的神学家所忽视的德行。
  • 尽力,是积极勉强自己做应该做、懂得做、但不想做的事;这是冲出安舒区,挑战自己的局限,是成长的关键。

二、以「受惠群体幸福感」衡量「人的昌盛」

而古铁雷斯(Gustavo Gutierrez)则指出其实神学语言并不是很精准,所以是必须开放给更精准的论述。在二○○九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落实衡量「幸福感」(well being)的方法。它涵盖健康、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绿色空间、和发挥创意及自我表达的机会等範畴。自此,务虚的幸福感,在发达国家已收集了不少的精准数据,可以在不同地方或不同特质的群体间作比较。这些方法及数据,令改善幸福感的事工有了着力点。

在二○一一年,阿瑟顿(John Atherton)提出以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取代「人得以昌盛」这个无从判断的概念,成为基督教对社会秩序所应有道德愿景的努力方向。信徒作为上主的管家,要建立和维持一个公益的处境;可以让不同的信仰实践作为自变量,幸福感作为因变量,判断不同实践的果效。例如,根据教会所在社区的弱势社群的幸福感,清楚判断教会是否「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启二19),抑或是以弗所教会化的「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二4)。

三、以「释法标准」去「释经」

圣经诠释跟法律诠释有共通之处——就是诠释虽有是否恰当之分,但容许有不同的合理解释。伽达默(Hans-Georg Gadamer)指出「解释的任务就是使法律具体化于一种特殊情况,这也是应用的任务。」为了正确地认识这种规範内容,法官或律师必须对法律条文在历史上曾被接纳过的解释有所认识,所以释法者要关注法律通过实践而具有的历史价值。但是他不应自困于当初的立法原意,因为时间没有停顿而社会真在变化,所以释法者要重新规定法律在此刻的规範作用。

实践神学采取同样的优次排序,旧日的解释是重要的参考,但最终的决定是看对此时此事的实用意义。实践神学的进路是「与圣经摔跤」(wrestling with the Text)。我们要与圣经摔跤,是指用尽力气去发掘圣经中内藏的智慧,以面对当今挑战。第一步是先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开始,反思现象的因果关系,及自己和他人、事物、上主的互动关系。第二、三步是「先知新后温故」,先找出关联经文,用践行者的视角去理解经文,总结心得;之后才是参考前人的释经,以了解不同的诠释选项。但每个时代的神学家,都要以当时的文明及知识去重新阅读圣经,发掘出能够回应当代挑战的新见解。第四步是确定经文给自己的启发(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结语

上述的倡议,首先是以社创为载体履行管家职份。其次,是以实证研究补足神学语言的含糊性。最后,是以法官释法的进路释经,在尊重经文在历史上的解释之馀,更要找出对现今生活的意义。

根据史温顿(John Swinton)及莫厄特(Harriet Mowat)的解释,好的实践神学应该是令践行者本人及跟随者更有爱或更信实。所以,践行者以其身体力行,作为该神学碎片的其中一个实证个案。实践可以活化信仰,这是常态,但不是真理,因为也有个别例子是神学家及名牧失德的。所以,只可以定位在作为起点的初步评估,宗旨是令神学贴地。践教成体是指所累积的教学经验,会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

(使命商道论坛系列之八。2017年使命商道论坛「信心的跳跃:青年社创,跨代同行」将于十一月四日举行,详情请参阅丰盛社企学会网站:http://www.fses.hk/。)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