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香港教會還有多少新教精神?

按日子來數算,今年十月底是紀念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高峰期──無論是按傳統所言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威登堡教堂門上的日子,還是按博物館尚存馬丁路德附夾了《論綱》上書主教討論贖罪券(一譯「大赦證明書」)問題的信函寄出日期。在歷史上,宗教改革的浪潮並非始於馬丁路德在他任教的院校與學生討論《九十五條論綱》的一刻,此前的先行者橫跨一兩個世紀,只是未有如路德般避過殺戮,又未遇上古騰堡印刷術好營造民眾貴冑一呼百應的氛圍;而歐洲各地宗教改革的信仰調子,亦不是隨著馬丁路德在一五二一年沃木斯會議的一句「這是我的立場」而一錘定音,反而是愈見百花齊放各自各精彩以至分道揚鑣,形成今天新教宗派林立的格局。

時移世易,今天教會對宗教改革歷史的反省,已遠超當年馬丁路德所提倡的五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唯獨神的榮耀),甚至針對馬丁路德本身:他當年利用民族主義,靠著選帝侯和貴族力量來重建教會,這跟那時教廷意欲借助神聖羅馬帝國的力量來剷除他,在政教關係方面是否異曲同工?馬丁路德當年的反猶太傾向,與數世紀後同一國度滅絕猶太人的納粹計劃是否有所連繫?以至馬丁路德當年在禮儀改革和廢除修院的做法可有「將嬰孩連洗澡水一同倒掉」?他與重洗派的恩恩怨怨,及他字裡行間破口大罵的強烈情緒與暴怒表達……,凡此種種,都成為這些年來不同宗派的教會歷史學者的反省方向。

這份反躬自省的精神,其實與馬丁路德的改革精神一脈相承,並無矛盾。當年他的反省與呼籲,其實原本並無與教廷割蓆之意,他亦希望與上司商討如何改革教會弊端,只是教會為私利和護短而打壓的做法讓事件一發不可收拾。今時今日,正正是這份願意為了信仰而直面問題堅守立場以至不惜代價的反省精神,讓教會以至社會裡期望撥亂反正的朋友被他的事蹟所吸引。只不過,今天的教會──特別是基督新教──在這反躬自省的路上,又走得有多遠?昔日建制教會在經濟和權力方面的貪念,以至借助世俗權力來達致一己目的之心態,今天會否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一些信徒教牧的籌算裡,以至各式大小聚會的宣傳運作和見證之中,不能自拔?昔日人們誤以為可以靠賴得贖以至為死後生命「買定保險」的贖罪券,今天可有在成功神學下改頭換面,成為以炫富生活作包裝的「天堂入場券」?今天,怎樣的信仰距離才足以讓信徒教牧與這些事分道揚鑣?是教義的勘查明辨,還是唯我獨尊順我者昌的心態在作祟?肩負教會重擔的教牧信徒,又可有聆聽及自省的心懷?

宗教改革雖然已過五百年,但今天香港教會需要反躬自省和加以改善的,仍然很多;有些方面有信徒教牧願意先行一步,有些方面仍有不少主內兄姊裹足不前要急起直追,否則只會藏污納垢、有辱主名。求主光照,靠主恩典。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