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歷史教育不應隱惡揚善
記取教訓不要被惡吞噬

初中中史課程修訂的第二階段諮詢剛於十月三十日展開。此前,特首於首份施政報告高調表明此舉屬於培養學生國家觀念的措施之一;隨後有內地教育部部長評論香港教育與港獨爭議的關係,並表示有需要時「有事必幫」;又有媒體傳出個別校長及中史科老師獲中聯辦邀請面談,據說為了解香港教育情況;再加上早前教育局發信鼓勵學校安排直播由北京官員主講的《基本法》研討會,引起輿論高度關注會否成為灌輸式國民教育的先例。在種種事件影響下,初中中史科的第二階段諮詢內容,就份外矚目。

社會輿論的關心重點,亦延續了首階段諮詢時的方向,著眼於課程內容編配會否避重就輕,會否談治不談亂,會否令學生對歷史國情認識偏頗。對於記者會上教育局代表的「六七未出世論」,其背後的一套史學意涵,一般人或感到難以理解。但北京近期屢屢將特區的教育事務提升至主權高度來討論;而今次諮詢大綱的香港史部份,有提及特區之本《基本法》,卻不提同樣對香港社會影響深遠但年份相對更久遠的六七暴動與八九民運,後二者又涉及不少已見於文獻的中共失誤,大眾看在眼裡自然百感交集──所擔心者,並非香港本地教師能否把握專業自主與言論自由來避免灌輸式教育(今天還有誰可以單單拿著教科書來照本宣科就能有真正教育人心的果效?),而在於本地官員在捍衛《基本法》下的港人生活方式保障方面,還有多少決心,還可以走多遠。

眾所周知,在內地官方刻意經營下,民族主義經常成為內地社會政治取向的旋律所在;昔日帝國主義侵略者所帶來的欺凌與屈辱,成為了今天發奮自強的動力。發奮自強並沒有錯,但以仇恨和慘痛記憶作為原動力,當國家真的崛起了,能否為自身及世界帶來一份建基於真實的和諧,卻是難以逆料。沒有真正的饒恕,拿昔日的傷痛來作為動員社會群眾的槓桿,使昔日的被害者後來成為加害者,這在國際社會裡也是例子甚多的。若要我們的下一代仍能在地球村以公義立足,他們自我身份的認知基礎,到底是基於對歷史的真誠認知與批判思考?還是易於掌控煽動但一面倒的「恨的教育」?於此,特區政府官員及代表在教育方面守住一國兩制的決心有多大,就別具意義。

要歷史能夠成為一面鏡子,從中提煉出人性的教訓,避免覆轍重蹈,就不能隱惡揚善,也不能被惡吞噬。這不單看官方,也要看民間每一個人的努力。而對於基督徒而言,站在公義的上主面前,我們都只是蒙恩的罪人,無論昔日曾經加害還是曾經被害。但願更多人能認識這份使人和睦的真基礎,也願香港的教育能裝備下一代更好地立足世界,與鄰舍面對未來更大的挑戰。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