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从冲突到共融」研讨会
欧伟昌: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由差异到趋同

【时代论坛讯】今年适逢宗教改革五百周年,香港教会及基督教机构均举办了不少纪念活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信义宗神学院及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亦于十一月十日,假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合办「从冲突到共融『教会改革五百周年』研讨会」,是次研讨会邀请到欧伟昌牧师、郭伟基神父、叶菁华教授及黄锦文神父,就分别从历史及神学的角度看宗教改革及作出回应,另外由林振伟牧师和蔡惠民副主教来就香港处境论述合一运动的展望。当日研讨会除了由讲员就宗教革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展望外,亦有分组讨论和报告的时间,让研讨会参加者能一同对宗教改革的议题作反思及分享。

从历史角度看教会改革

研讨会先由基督教香港信义会长沙湾堂主任牧师欧伟昌主讲,题目是从历史角度看教会改革。欧伟昌以普世教会合一运动(ecumenical movement,普合运动)为主轴,分析历史中天主教与新教怎样由强调彼此间的差异,到今日普合趋同的关系。他认为牵动宗教改革浪潮,由马丁路德所撰写的《九十五条论纲》主要的核心内容是第五条关于教宗权柄的神学讨论,路德的本意是作神学讨论而非要挑战教会或推动宗教改革,但是随着事态发展,《九十五条》及相关的讨论造成了教廷斗管治危机,以致需要作出回应。欧伟昌以天主教与新教的称义教义为例子,指出在改革之始,罗马天主教与新教的教义主张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异,只是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天主教和新教亦在有意无意间强调彼此的对立和差异,例如马丁路德所撰之《施马加登信条》和天主教所召开之天特会议(Concilium Tridentinum),均使双方的关系紧张和加深两者之间的成见,亦埋没了彼此神学主张的相似性,最终使得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要直到近百年,天主教与新教的关系才重新趋向合一与共融。


欧伟昌

欧伟昌以《有关成义/称义教义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简称JDDJ)为普合运动并普合文件的例子,并指出此一普合文件最为特别的地方是分别出两种共识,包括天主教与信义宗均同意的「无争议基础」(并作为合一的基础)以及「不损共识的差异」(仍旧指两者之间仍然存有的差异),这两种共识对于推动天主教与新教合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总结时提到,不论是《从冲突到共融:2017年信义宗─天主教共同纪念改革运动合一》(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还是JDDJ均是天主教与新教在普合趋同的合一之路上,连结过去与未来的文件,除了是拉近两者的重要神学建构,亦见证天主教与新教如何从冲突到共融。

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教授郭伟基神父同样以从历史角度看教会改革为题,回顾基督宗教过去数百年的改革。郭伟基在一开始便提到天主教在宗教改革以前,自十三世纪其实已经有数次由不同人发起的改革,虽然在宗教改革之前很多天主教内部提出的改革最终都是失败收场,但是历史上天主教改革实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亦非只是为了回应路德而改革。郭伟基让参加者了解,教会自十四世纪开始,其实就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例如地方教会出现圣职买卖的问题。另外在十四世纪亦曾经发生西方教会大分裂,出现两个,什至三个教宗,最终教会要在十五世纪才重新合一。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会处于不同的政治和权力冲突之中,组织无意、亦无法解决教会管理问题。在面对教会内部的问题,除了教会内的部份神职人员尝试寻求改变的可能,亦有不少平信徒推动灵修的运动,希望能让教会有所改变,他举出十四世纪的神职人员胡司及十五世纪于西班牙的天主教改革运动为例子,带出有不少新教改革的先驱者于宗教改革之前已经出现,不过郭伟基坦承这些先驱者有部份最后被当时的教会定为异端,什至被处死。

郭伟基在讲及十六世纪的教会历史时指出宗教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过程,在改革历史中不只有路德一个改革者,亦有加尔文、慈运理与重洗派的主张,而且路德的改革亦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不过路德的主张的确是一种对教会的挑战,例如路德主张属灵权力不应该高于属世权力,另外不认同唯独教宗可解释圣经和唯独教宗可以召开大公会议。在路德等人提出他们的主张后,天主教曾四次进行改革均失败,一直要到天特会议的时候,才有更为实质的改革。在天特会议中,天主教会的改革重点放于主教之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例如贯彻主教单一教区制、在修院培训合资格的神职人员等,他认为就算在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仍然不断改革至今。


郭伟基

在问答环节,有参与者问到为什么路德的宗教改革看似是「成功」的改革,郭伟基神父认为在路德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有相当多对其有利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因素,使得路德能够在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继续推动改革,并造成及后的影响。

天主教及新教神学的异同

研讨会第二个环节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院长叶菁华教授及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教授黄锦文从《从冲突到共融》中的神学角度分析路德与天主教对称义、圣经权威等神学问题上之异同。叶菁华认为《从冲突到共融》的重要性是此一文献由天主教与信义宗共同撰写,所以有两者对重要神学观念的理解与共识。他从《从冲突到共融》提到的神学範畴,包括称义和成义的神学、圣餐、职事及圣经与传统四方面来分析,天主教与信义宗之间合一的共识主要为何。他指出其实《从冲突到共融》有提及,即使在路德神学中,称义与成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亦非常密切,路德透过用属灵的婚姻来比较基督与人的关系,基督的义和人的罪在属灵的婚姻关系里,成为了彼此的产业。基于这种想法,虽然路德强调的义是外在的,但亦要成为人的内在改变,于是路德神学中称义和成义其实是一体两面,并非只强调称义。这一种对称义与成义的看法,不单只能促成与天主教的对话,亦与东正教的成神论相似之处,亦能成为彼此对话与沟通的基础。


叶菁华

关于圣餐的观念,叶菁华提到天主教与信义宗彼此的立场,可能比新教不同宗派更为相近,不过虽然天主教与新教各宗派对圣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都强调基督在圣餐中以不同方式的临在,所以仍有对话的空间。而有关职事的部份,《从冲突到共融》一文件中亦有承认天主教与信义宗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因为两者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不过他相信在此一议题上天主教与信义宗可以有更多的讨论。最后他提到天主教与信义宗对圣经及传统的看法,他指出可能两者本质上的相似,再加上经过多年的沟通和彼此理解,对圣经与传统已有在新教各宗派之中并不存在的共识。最后他引用信义宗传统神学家田立克对新教传统的看法作为结语,认为新教的基本精神是拒绝将任何将相对之物视为绝对,抗议以有限篡夺无限的企图,在这种本质中,新教亦需要自我批判,不能将其视之绝对。

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教授黄锦文亦同样以《从冲突到共融》作为分析天主教与信义宗神学之间合一与共识的基础。他提到目前信义宗和天主教双方在相互理解、合作和尊重方面均有共识,认同合一多于分裂。他指出目前天主教学术研究的突破是认同路德所针对的天主教,并非是整个天主教,而是中世纪后期教会生活和教导的负面元素,并非改革运动的核心主张引致教会分裂,而是因为路德对当时教会状况所作的批判。黄锦文主要就天主教的角度出发讨论路德对成义、圣餐及圣经与传统三方面的看法。他指出路德在称义和成义的立场上,其实与天主教并无多大的差异,因为路德亦极其重视恩典具有转化人的力量。虽过往天主教理解路德的称义观似乎否定了上帝恩典能转化罪人的能力,但其实路德并没有因强调外在的称义而否定恩典在人内在转化的能力,所以他认为在此称义及成义的神学观念上,天主教与信义宗其实并没有想像中的严重分歧。

提到成义的观念,黄锦文指出现在很多人认为天主教认同以行为可以成义及新教认同因信心称义本来就是错误的了解,因为不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不会认为信和行为可以分开,唯有人因信更新,在行为中活出来,才能称作是活的信仰。关于圣餐的理解,黄锦文亦同意路德并不如其同代部份改革家,他并不否定耶稣基督在圣餐中真实临在,而是关注如何理解在圣餐中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天主教与信义宗并不有很大的差异。在提到圣经与传统的神学理解时,黄锦文指出天主教与路德均认同圣经在信仰里有绝对权威,造成差异之原因是双方如何诠释圣经,所以绝非有如有人认为天主教只注重教会传统,而新教着重圣经,他认为这是错误的理解。


黄锦文

就香港处境论述合一运动的展望

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副院长林振伟及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校长蔡惠民分别以新教与天主教的角度对目前及将来的合一运动作反思与展望。林振伟牧师在回顾前先与参与者一同回顾过去天主教与新教在合一运动的努力,他提到十九世纪的礼仪运动是很重要的合一基础,因为礼仪作为功能性的中介,能使教会趋向合一,而历史上亦可见自礼仪运动之后,天主教与新教部份宗派的礼仪有趋同的倾向,因为天主教与各宗派都放下「门户之见」,将礼仪中具有意义和能使人更亲近上帝的部份融入教会崇拜的礼仪之中。再加上这种礼仪运动的发展与平信徒和教会底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最终推动整个教会上层的转变,体现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完成的利马礼仪(Lima Liturgy),亦成为了普世教会合一的共同圣餐礼仪。


林振伟

提到展望的部份,林振伟认为「前人走过的路没有白走,只要我们愿意带着『要问和该问的问题』继续走下去。」他提到目前香港和世界各国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包括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都不愿意合作解决问题的氛围与处境。另外,目前很多基督徒的教会观非常含糊,各个堂会都很各自为政,并没有走群体,自然就谈不上合作和合一。最后他提到教会求同的合一之路现今已经走了十多年,但教会群体却没有存异的精神,他期待在未来教会群体在讲求合一的同时,亦能接纳不同传统的差异,在这种求同存异的精神之中,继续走合一之路。

最后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校长蔡惠民同样以香港处境中的合一运动展望为题,与参加者一同思考和展望香港的合一运动。他提到教会合一的可贵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的努力与合作并参与,合一文件的签署就像是众人合力推倒曾经将信徒分隔的高墙一样。不过他以自身的经验为例子,指出即使教会走在合一的路上,仍然会有很多「砖头」而使得路途变得不平坦。例如目前合一运动只是教会高层的共识,而他们亦因为教会观不同,而未能在合一运动路上更进一步,因为各宗派在推动合一运动的目标有所不同。另外,他提到合一运动亦未渗透到一般平信徒之中,很多信徒不明白什么是合一,仍然对教会合一抱持怀疑,什至认为自己的传统才是唯一的传统。不过他提出合一是一条由下而上的路,本来就无人可以预知和筹划,所以合一本就不是先有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前进的路,他以约翰福音十七章,被称之为「大司祭祷文」来提醒参加者,就算合一之路的目标并不清晰,亦不能制造合一和合一的时间表,但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知道这是对的,因为耶稣基督亦曾为门徒祈求合一,合一是天主的计划及给予人的礼物,并需要人时常都预留空间给圣灵工作。


蔡惠民

蔡惠民亦提醒与会者,合一并不是只有心灵上的共融,而应该是可以能见的实在,这种「你在我内,我在你内」是可以接触和明白的。虽然合一有其争议性,但其实即使每个传统都有其对教会的理解和诠释,但是各人仍有合一的基础,因为所有人都借着基督的洗礼加入教会,可以走向共融与合一。他认为上帝的三位一体,本来就是合一最好的典範,彼此不同,但又彼此为一体,「多元当中有合一就是圣三一的模型,亦是教会合一的模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人们能够互相欣赏不同的教会传统,什至互相交换的时候,每一个教会都对大公教会有贡献,每一间教会都需要向其他教会学习。最后他提醒参加者不应该「为合一而合一」,合一是为了让世界相信,所以本是就有宣教的向度,是每一间教会都应有的本质,「虽然未知前路如何,但以耶稣的祈祷作为提醒,一同上路,就是合一路上的展望。」

在嘉宾讲员的环节结束后,大会安排了一段时间让与会者分组讨论及报告的时间,该环节由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主任汤泳诗博士主持,让参加者在聆听到讲员的讲解后,与其他参与者分享的反思与想法,该环节主要讨论宗教改革对今日教会的意义。就记者观察所得,参与者都十分投入讨论,每组亦有各自向在场的其他组别分享看法。在研讨会结束前,大会邀请到香港循道衞理联合教会会长林崇智作结束祈祷及祝福。

是次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信义宗神学院及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合办,约有一百二十人参与。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