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文革批鬥臨香江?」講座
劉進圖︰逆轉對立局面 年輕人有路可走

【時代論壇訊】基督化通識教育資源中心、興學證基協會及宏恩國際舉辦「通識與信仰」講座,邀請了世華網絡營運總裁劉進圖主講「文革批鬥臨香江?」。劉進圖的主講分為三大部份,由社會兩極分化產生撕裂後的往後發展、個案探討、在政治撕裂分化的氛圍之下家長、教育工作者怎樣去教育年輕一代,去探討香港教育界、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機構管理如何面對政治化的生態環境。前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李志雄當日亦主講「普世價值=普世福音?」

香港社會衝突現象成因

劉進圖認為現時香港政治撕裂分化的激烈程度與六七暴動及文革時期「無得比」。不過過去三年確實不乏數十年少見到群眾鬥群眾的衝突場面,「愛字派」的親建制社團和本土派的年輕人組織由街頭鬥至互聯網,衝突方式由人身攻擊、網絡洗版,謾罵以至無所不用其極,網上的暴戾性比過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擔憂若然暴戾氣氛繼續發展下來,香港的政治社會生態會否步步走向六七暴動或文革時期。他分析激烈社會衝突現象後,留意到建制與非建制陣營走向激進化的成因是不同。首先,劉進圖表示「人大八三一方案」過於保守導致社會大眾認定為「假普選」,大家多年來對普選的期望落空。建制及非建制基於按照《基本法》規定循序漸進發展民主政制最終達至雙普選目標的政治共識被打破,以致政治日程也消失。兩邊陣營因失去機制平台協調而各走極端,各行其事。於是二○一四年雨傘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其中不乏青年人尋找新的抗爭方法,認為勇武抗爭或成為新出路。而「愛字頭」組織基本上為支持政府施政而與非建制對著幹。劉進圖認為由於「愛字頭」組織理論水平低,多醜聞,無辦法得到市民大眾好感,現在政治效用減少,反而負面效用加大。

激進化不是不可逆轉

不過,在雙學三子及連串社運人士被判監,加上有六位非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被撤銷議員資格後,年輕的泛民支持者遭受很大的挫折打擊,很多年輕人開始重新思考激進抗爭之路是否可行。劉進圖留意到近年本土派青年參選立法會選舉、補選,區議會等,發現年輕人明白不能單純走激進抗爭路線。加上政府換屆,不同行政長官似乎對群眾鬥群眾有不同的政治取向,大圍的氛圍有所不同,鷹派鴿派的強勢與弱勢像鐘擺,建制與非建制同步激進化不是不可逆轉,關鍵是讓年輕人看得到有路可行,其中民意也是可以起積極作用。

教育工作者要謹記教育理念

劉進圖利用近日三個社會出現較大迴響的個案進行分析,讓教育機構管理者日後能更警惕處理手法。首先,劉進圖認為「教育大學民主牆現涼薄大字報風波」上,教大管理者似乎未審先判,犯了程序錯誤,在了解清楚事件前作下很多推斷和論斷不屬明智正確做法,乃失去程序公正性。此外,教大管理者的第一反應給予市民大眾過份刻意追求政治正確性之感,不但用極嚴厲的措詞譴責,更聲稱張貼字句者無資格做教師。劉進圖指事件上教大展現出對政府官員有極高的忠誠度,不過教育的邏輯與政治邏輯是不同,教育的邏輯是著重有教無類、春風化雨,當學生犯錯,要先勸戒、感化,最後一步才是懲罰。當政治邏輯凌駕教育邏輯時,難免其他持分者如家長,校友等會反感。

第二個案「中大校園港獨橫幅事件」中,劉進圖認為橫幅標語內容是違反憲法但無違反香港刑事法律,因此這事件是考驗校園管理者對違憲而不違法事件的處理手法。他提供了一個相對引起較少爭論的處理方法--「校方公開聲明指出法定機構公共地方不論鼓吹香港實施社會共產主義或香港獨立,由於違反《基本法》,我們不應該張貼這類標語」。

而「五十間中學直播李飛演講」事件中,劉進圖認為校方可從教學宗旨及教育效益上思考更多。適逢《基本法》實施二十週年,北京官員在這歷史性重要時刻對《基本法》實施狀況發表重要講話,不論對講話內容是否同意,幫助學生理解接收是有價值的。至於用甚麼教學方式讓學生知道最有效又最符合教育目標?劉進圖認為不一定用直播,大可以將三個電視台的錄像報道輯錄成簡短版本,並安排通識科老師將官員講話的報導開放給學生討論,這更能達到教學目標。教育工作者不能用泛政治化方式回應,總要回歸教育的根本,從教育的邏輯原則來決定處理方法。

善用科技 培養年輕人良好習慣

劉進圖認為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年輕人建立思維習慣,並提供了三個方法。第一是培養年輕人接受多元資訊的習慣,可以鼓勵在手機上下載三個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如左派、中間派及右派。每天花三分鐘瀏覽每個媒體的資訊,因吸取不同政見的資訊才有基礎了解不同政治取向的人怎樣看世界。第二是幫助年輕人重新建立網上社交群組,劉進圖認為年輕人得到的大部份資訊都不是自己主動去尋找,反而是在社交平台看朋友分享出來的文章,這樣就將資訊獲取權徹底交給社交群組,智能手機沒有將資訊世界變得更豐富多元反而更封閉狹窄,年輕人正在生活在封閉單一的資訊世界。因此應鼓勵年輕人在社交平台維持保留不同意見聲音,改變社交網絡清一色的組成。最後是幫助年輕人善用互聯網開拓生存空間,資訊科技是現今有利的條件,當年輕人善用互聯網得到發展空間就擁有希望。


李志雄

普世價值不等同聖經教導

相信不少人也認為普世價值與基督教教導有不少相似地方,甚至相信現今普世價值是源於聖經。李志雄主講的「普世價值=普世福音?」中先釐清「福音」和「普世價值」。他指出「福音」是指今世福樂、來世永生,普世福音適合任何時代和所有人,而基督教價值觀中強調唯獨聖經、以神為本。此外,基督教有應負的社會責任,如一九七四年洛桑信約中提及「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教的責任」。而「普世價值」主要是「西方價值」,是指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如安全、享樂、成就、自主等。李志雄表示其實「普世價值」並非普世認同,如穆斯林世界不會接受,中國和印度對價值觀方面也有不同理解。李志雄認為若然將普世福音內容等同普世價值就是一種解放神學,內容不是真正的福音,也無將人帶到基督面前。

普世價值源自人文主義

李志雄解釋「普世價值」源自希臘思想體系,是以人為本的觀念,「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皆是建基於相對的基礎,即「眾人以為美」,背後源自沒有一個更高的權威、準繩去判定對與不對。美國等西方國家以為冷戰結束是西方價值觀及人權觀的勝利,於是竭力把自由民主制及人權觀推向全世界。人文主義不同於神本主義,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兩條完全相反的進路,兩套截然不同的思想。文藝復興由啟蒙運動驅使發生法國、美國大革命,及後來的人權宣言,「普世價值」就是最後總括出來的價值觀。如文藝復興的標誌「大衛像」是將理想的軀體透過雕像高舉,無受割禮的軀體明顯不是聖經描述中的大衛。雕像中的手是特別不合比例地誇大,背後代表人的高貴,人定勝天,文藝復興將人高舉張揚但同時不相信永恆。沒有永恆,也沒有超自然的體驗,也沒有分上帝喜悅與不喜悅,結果將人本分成了理性和非理性兩個絕對分隅的部份。有時高舉理性部份,以為人是萬物之靈,可以理解以致操控一切;有時卻高舉非理性,以體驗和感覺作最後依歸。

而宗教改革者主張「唯獨聖經」,這主張與人文主義對立。宗教改革使人通過啟示認識終極的「共相」,認識意義、道德和價值。福音是以神為本,神說是就是。宗教改革以啟示為本,肯定人類生命的尊嚴,肯定了道德和意義,維護了公平與正義,建立了自由而不混亂的秩序。

自由民主制好多於壞?

自由民主制是很多亞洲地區追求的方向,亦被視為能體現普世價值,但李志雄認為就自由民主制本意是好,但質疑產生出來的效用。李志雄指出自由民主制與資本主義密不可分,資本主義社會幾乎等同財團壟斷、貧富懸殊。自由人權保障了財團在經濟上的巧取豪奪而且容許財團壟斷大眾傳媒操控輿論影響民意與價值觀,甚至出現財團壟斷反過來操控左右民主選舉情況。若「普世價值」進一步推展則可能引發負面效果如社會強制每一個人接受「眾人以為美」的事,接受逆向歧視可能,亦因司法覆核及訴訟費昂貴,法治方面成為豪強違反社會公義的工具。人權方面社會上沒有大眾願意為小眾犧牲,變相沒有不認同大眾的權利,社會大眾被「洗腦」式的自由沖昏頭腦,產生無底線的自由,各人則會任意而行。

「通識與信仰」講座於十一月十八日在興學證基協會會址舉行,約四十人參加。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