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關懷貧窮生命轉化系列

貧窮是甚麼?

這實在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但隨著二○一六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出爐,香港貧窮率上升0.2%,引起社會熱烈討論,我們實在要重新思考「貧窮是甚麼」,以幫助我們對症下藥,明確地消滅貧窮。

教關於九月舉辦的扶貧研討會曾邀請參加者動筆,用一句簡單句子寫下他們對貧窮的印象。一句句子固然不能全面地解釋貧窮,但卻能了解參加者對貧窮的第一印象。經整理後,他們對貧窮的理解大致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關於物質的,例如:「貧窮是無錢、無資源。」這理解十分普遍,大眾對貧窮的第一個印象通常是「無錢」。扶貧委員會於二○一三年首次公佈官方貧窮線,以不同住戶人數的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為單一指標,換言之扶貧委員會定義的貧窮就是收入低於大眾。

報告指經過綜援及低津等恆常現金援助下仍處於貧窮的有99.6萬人,長者佔其中三份之一。貧窮線不足以顯示誰是「低收入、高資產」,但從每次堂會的派飯服侍及物資分享等事工總有長者輪候,便知道社會上的確有貧窮人士需要物質上的支援。

無可否認,許多貧窮引申的問題都是來自物質上的缺乏,但顯然單單解決物質缺乏的問題仍無法消滅貧窮,也斷非眾多堂會和機構的唯一事工方向。因此,第二類對貧窮的理解是心靈上的,近半研討會參加者都不約而同提到貧窮是沒有希望,無所依靠。

When Helping Hurts一書提到二戰後成立的世界銀行以巨額金錢援助發達國家,成功解決戰後貧窮問題,並打算以同樣的方法幫助發展中國家脫貧,卻鎩羽而歸。九十年代世界銀行改用新法,向來自六十個低收入國家的「貧窮專家」──貧窮人本身詢問貧窮是甚麼。他們說:「當我沒有食物時,我向鄰居和朋友借來。我對著兒女無地自容,因為我無法養育家庭。」「我們倚賴每個人的幫忙,但沒有人需要我們,彷彿是除之而後快的廢物。」貧窮限制人發揮自己生而有的能力,甚至被貼上寄生於社會的標籤,最終剝去人的自信和尊嚴,以及生存的意義。

許多事工以「社區的貧窮人有甚麼需要」為起點,往往強化貧窮人對自己匱乏的認知,在單單滿足需要的同時成為削弱貧窮人士自尊的一員。誠然,「需要為本」的扶貧工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回應了貧窮人的即時需要。我們不應也不能否認這些事工的益處和成效,但長期強調「需要」也讓他們自覺沒有改變命運的能力,只能終久屈居在別人的蔭下。

而當我們確信上帝把生命意義和才能都給予每一個人時,我們的事工便能夠以「社區的貧窮人可以怎樣活出他們的生命,發揮他們的才能」為起點,強調及動員他們「擁有」的。「資產為本」的扶貧工作嘗試尋找貧窮人與社區本身的能力和資源,以教會和機構為中介,使他們的「資產」能夠在社區內互相配搭使用。在這種模式下,已有具體能力的能夠盡情發揮,未有的則幫助他尋找,不久「受助者」便能夠變成「助人者」,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力量能夠祝福社區。

帶著這個想法,重新回到社區當中,不再只是滿足他們的需要,而是透過關係建立,尋找並肯定他們能夠祝福自己或鄰舍的能力。這個充權過程讓他們重見上帝創造的心意,構建互信、互助、互愛的社區。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積極推動及協助教會計劃具持續性的扶貧事工,長遠改善社區中貧窮人的生活,讓其生命得以轉化。如有興趣認識或加入抗貧運動,請聯絡教關(電郵info@hkcnp.org.hk或致電36899810)。

作者為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傳播主任。本文為關懷貧窮生命轉化系列文章。)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