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关怀贫穷生命转化系列

贫穷是什么?

这实在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但随着二○一六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出炉,香港贫穷率上升0.2%,引起社会热烈讨论,我们实在要重新思考「贫穷是什么」,以帮助我们对症下药,明确地消灭贫穷。

教关于九月举办的扶贫研讨会曾邀请参加者动笔,用一句简单句子写下他们对贫穷的印象。一句句子固然不能全面地解释贫穷,但却能了解参加者对贫穷的第一印象。经整理后,他们对贫穷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关于物质的,例如:「贫穷是无钱、无资源。」这理解十分普遍,大众对贫穷的第一个印象通常是「无钱」。扶贫委员会于二○一三年首次公布官方贫穷线,以不同住户人数的住户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为单一指标,换言之扶贫委员会定义的贫穷就是收入低于大众。

报告指经过综援及低津等恒常现金援助下仍处于贫穷的有99.6万人,长者占其中三份之一。贫穷线不足以显示谁是「低收入、高资产」,但从每次堂会的派饭服侍及物资分享等事工总有长者轮候,便知道社会上的确有贫穷人士需要物质上的支援。

无可否认,许多贫穷引申的问题都是来自物质上的缺乏,但显然单单解决物质缺乏的问题仍无法消灭贫穷,也断非众多堂会和机构的唯一事工方向。因此,第二类对贫穷的理解是心灵上的,近半研讨会参加者都不约而同提到贫穷是没有希望,无所依靠。

When Helping Hurts一书提到二战后成立的世界银行以巨额金钱援助发达国家,成功解决战后贫穷问题,并打算以同样的方法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却铩羽而归。九十年代世界银行改用新法,向来自六十个低收入国家的「贫穷专家」──贫穷人本身询问贫穷是什么。他们说:「当我没有食物时,我向邻居和朋友借来。我对着儿女无地自容,因为我无法养育家庭。」「我们倚赖每个人的帮忙,但没有人需要我们,彷佛是除之而后快的废物。」贫穷限制人发挥自己生而有的能力,什至被贴上寄生于社会的标签,最终剥去人的自信和尊严,以及生存的意义。

许多事工以「社区的贫穷人有什么需要」为起点,往往强化贫穷人对自己匮乏的认知,在单单满足需要的同时成为削弱贫穷人士自尊的一员。诚然,「需要为本」的扶贫工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回应了贫穷人的即时需要。我们不应也不能否认这些事工的益处和成效,但长期强调「需要」也让他们自觉没有改变命运的能力,只能终久屈居在别人的荫下。

而当我们确信上帝把生命意义和才能都给予每一个人时,我们的事工便能够以「社区的贫穷人可以怎样活出他们的生命,发挥他们的才能」为起点,强调及动员他们「拥有」的。「资产为本」的扶贫工作尝试寻找贫穷人与社区本身的能力和资源,以教会和机构为中介,使他们的「资产」能够在社区内互相配搭使用。在这种模式下,已有具体能力的能够尽情发挥,未有的则帮助他寻找,不久「受助者」便能够变成「助人者」,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能够祝福社区。

带着这个想法,重新回到社区当中,不再只是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是透过关系建立,寻找并肯定他们能够祝福自己或邻舍的能力。这个充权过程让他们重见上帝创造的心意,构建互信、互助、互爱的社区。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积极推动及协助教会计划具持续性的扶贫事工,长远改善社区中贫穷人的生活,让其生命得以转化。如有兴趣认识或加入抗贫运动,请联络教关(电邮info@hkcnp.org.hk或致电36899810)。

作者为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传播主任。本文为关怀贫穷生命转化系列文章。)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