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社關市集推小店產品
籲聖誕良心消費

【時代論壇訊】聖誕節是傳統的消費旺季,大家都紛紛購物、送禮,商店更推出不同特價優惠來吸引顧客「血拚」,但其實「可唔可以唔係咁?」香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青年有道」計劃,十二月六日舉辦社關市集,由「港嘢」發起人龐一鳴組織另類聖誕消費活動,讓大家在聖誕節前不幫襯地產商仍能買到心頭好,甚至能在消費過程中,體現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這個聖經教導的精神。

龐一鳴在八年前開始,由不光顧地產商運動開始,反思消費的意義,慢慢沉澱出消費的新可能,包括理解消費背後生產者的故事,以及連結小商販與支持永續生產;而由香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青年有道」計劃,就從關心社會這主題出發,在本月六日舉行實踐工作坊,舉辦了一場有十二家小店參與的社關市集,同時邀請龐一鳴及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校牧王家輝牧師作分享。

左起:王家輝、龐一鳴

龐一鳴在分享環節中表示,在反思消費的過程,思考了where和what兩個問題,包括如果不幫襯地產商,哪可以從何處消費?以及反思是否一定要消費這問題,並激發他尋找更多有質素的小店來光顧,在消費時了解產品製作者及製作過程,令消費行動不再是冷冰的交易。

當中更有信仰的實踐,龐一鳴引用了兩段聖經:創世記十八章中阿伯拉罕求找五十個義人,最後發現連一個義人也沒有;以及彌迦書六章8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他說:「城市中是否仍有人願意去守護一些不同的價值?一些不是只是賺錢的價值?如果我們消費的行為,是可以成為這城市的守望者,我信相是神所喜悅的事。」

龐一鳴繼而指出,過去消費時只會從消費者出發,不會考慮生產者是否會獲得應得的回報,而關注是否公平交易,正是關注消費是否合乎公義;而了解消費品生產過程是否能永續發展,還是會帶來污染,便是提醒自己需要對生活的大地存憐憫之心。他又稱,當今天社會追求日新月異,但卻同時令一些傳統失落不能傳承,便正好提醒需要存謙卑的心去學習把好的價值及東西保存。

有份參與社關市集的農行「知味合作社」成員表示合作社的名字,包括了農業、行動及知道味道,希望向香港人介紹本地或被遺忘的食材,例如薑黃及紫蘇。有趣是,香港人一般會從購買外國入口的貴價貨,卻不知原來香港也在優質的本土貨。

另一產品檀香肉桂梘,就由居港的尼泊爾少數族裔婦女人手生產,是聖公會旗下支援少數族裔計劃Project Kala的產物。計劃職員Sunny及其尼泊爾同事Manika表示,南亞地區對使用香料很有智慧,而在生產過程中,大家曾嘗試不同的香料組合,參與的婦女均展露熱情與活力一面,亦能籍此平台,多接觸社會,增加自信心,以及增進社區與這些社群的溝通。

王家輝就從提出「耶穌會如何消費?」(What Will Jesus Buy?)這問題開始,指出聖經中最少有兩處經文提及「耶穌」及「買」的關係,分別在路加福音與約翰福音,前者是耶穌差遣門徒出去傳道,後者則是著名的五餅二魚故事。

王家輝提醒,基督徒更要作一個精明的消費者,而這個精明準則不是在比較價格層面,而是需要更明白每個消費背後人與人的故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良心消費者,「那是一個純粹的商業行為?還是彰顯出鄰舍關係?一個愛心的消費模式,不只求自己的好處,是能帶來彼此祝福;聖誕節中最能體現送禮物的精神,那是一個分享恩典的過程,今天世界把人的慾望不斷擴大,但聖誕節其實不一定買禮物,如果真的要買,便要思考所送禮物為別人帶來的好處是甚麼呢!」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