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UCC培靈與公義三一論壇
陳韋安︰靈命彰顯在公義和社關

【時代論壇訊】UCC三一論壇「天離地有多高,培靈與公義就有多遠?」於二月廿六日晚舉行。繼去年「傘城論仇恨」論壇後,當晚主辦機構繖民網絡教會再次邀請到網絡紅人(Howtindog)黃之傑、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陳韋安及基督教善樂堂義務牧師陳龍斌作為嘉賓,今次主題是探討追求靈性與公義實踐的關係。

為公義而發聲可提升靈性

黃之傑留意到近日一間教會的教牧就個人靈性追求及公義發表了一篇文章,引用詩五十一 17及19來談論追求公義前個人靈性的處理,文章結論是「當我們熱心地談論探討社會時事並且積極地伸張正義時,詩人提醒我們先要有悔罪的態度,先檢視自己生命、包括屬靈狀況、對主耶穌的委身、主內肢體的關係、個人的品格,否則主會先責備不公義的我們,而我們亦會被上帝稱為假冒為善的人」。黃之傑沒有否定文章內容,亦認為現今不少教會也抱有相同的態度——追求公義之先要先處理自己的靈命。不過,閱讀這篇文章後,他認為聖經通常是指向人普遍犯的錯誤,而一般人犯的錯誤卻並不是文章所提及。按他的觀察,他不認識身邊一些關心公義但靈命卻存在很大問題的人。他指出看不見靈性與公義是有需要被分割,兩者是可並存。「兩者之間是否有一個邏輯的關係?是否每天靈修若干時間就能擁有學習行善尋求公義之性情?」他認為培靈與公義不是一個直接而是間接關係,「培靈都需要看你做甚麼」,第一身研讀聖經是必須,而為公義去付出勇氣是要鍛鍊出來,當為到不正義而豁出去時,那一刻亦是靈性上的培育。

盼信徒脫離聚會主義

陳韋安不認為公義與培靈處於對立位置。培靈是個人,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而公義涉及他者,為到別人的好處,當中群體沒有否定個人。當我們要活出上帝的國度,要將追求世間的公義結合一起,兩者無必要分開。陳韋安追溯培靈是一個復興運動,如培靈會是在教會崇拜以外再舉行的聚會。但華人福音派教會受到復興運動背後的聚會主義影響,不斷尋求一些聚會以致有更好的靈修,不免形成聚會主義。聚會主義強調以聚會量度我們的靈性,聚會上要經歷上帝的全部,結果是講員講道失效,靈性便失效。

陳韋安認為聚會也帶來另一個後續問題「What’s next?」,培靈似乎沒有相對應的行動,各人需要反省推動公義。另一方面,陳韋安認為公義不能缺乏靈性,他覺得雨傘運動後有人是過份偏激,站在正確一方不代表你完全正確。經歷傘後三年,「究竟大家靈性有沒有被更新?有沒有再次認識公義?我們所執掌是不是上帝的義?」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若公義沒有培靈,沒有上帝說話更新時,都只會變成有缺憾的公義。至於福音派對社會和政治關懷的避忌,在七十年代洛桑會議中的第五條,一眾教會已為此表示懺悔,陳韋安盼望信徒能注重社會關懷、自己的靈命,而自己的靈命同時彰顯在公義和社會關懷中。

效法基督 在社區實踐神學

陳龍斌認為敬虔主義下,配合二十世紀列強侵華形勢及後來共產黨掌權下的中國三治愛國運動使華人教會更閉關自守、閉門靈修,無力回應社會,從此離地。而配合普世合一的興起,自由派神學一方面找到入屋教會的門路,另一方面開通入世教會的社關。八九民運後,各大宗派曾經牽頭發聲,甚至聲明譴責。陳龍斌反觀雨傘運動後,留意到很多宗派立場選擇自我滅聲,因為背後利益關係,甚至歸邊唱好,使雨傘運動期間有很多基要派及福音派教牧信徒走出教會四面牆。陳龍斌認為過去失去了敬虔運動的精髓,現在要回歸一個新的敬虔運動,一場守護良知的敬虔運動必須是實踐神學。他指出重生不以外在行為斷定,而是看果子。基要派和福音派傳統需要被更新,未來一步不是純粹向學術傳統來追尋,「當時耶穌身處一個有公共向度的領域,我們也可效法耶穌走到社區,與貧窮人和弱勢群體一同讀聖經,重現聖經中公共的向度,呼喚良知的甦醒。」

論壇假灣仔駱克道3號一樓禮堂舉行,大會統計當晚有近五百八十人出席。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