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城市转化系列

社创作为信仰实践

社企的定义

在二○一二年,桑托斯(Filipe Santos)对社企作出规範性的定义:社企是针对被忽视的社会问题,创办以充权逻辑为主的可持续性方案,从而产出正面的界外利益,让弱势社群受惠。这个定义包含四个条件:社会问题、界外利益、充权逻辑、和可持续性等。而在太二十1-16的葡萄园,正是社企概念的原型。

一、社会问题

寓言中被忽视的社会问题,就是当时就业不足工人的生计。他们是在社会的最底层,身无财物亦无才干,只有劳动力。故此这种可以在农忙时呼之则来、农閒时挥之则去的按需劳动力,对园主是最具经济效益,因为他们只需要雇用少数长工,以应付农閒时的工作。到收成期间,可以先雇用在整个收成期都要帮忙的长期散工,然后按需要加聘续日计的短期散工。这是现时外判工作的原始模型,只照顾雇主或资本家的利润,富者尽取,忽视工人的生存权益,及在受雇的期间全无休息时间。

比起长工或长散,短散是马斯娄五层需要(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最底层的弱势社群,他们是今天不知明天的一群。那些在下午五时还未被其他园主选上的,应该是身形潺弱、最缺乏竞争力的一群。若果没有工开,今天全家要挨饿,明天更无力气,卖相更差,更难找工作,随入恶性循环。

二、界外利益

经济学中的正面界外利益,是指商人没有赚尽,反而是「让利」予其他持份者,这是营商扬善。寓言中的园主不是付出最低工资,而是最低「生活」工资。清早、巳初、午正、申初、和酉初等五批散工,不同工但同酬。所以他对待在温饱边缘的基层,不是多劳多得,而是各得生活所必要的工资。正面的界外利益与捐钱不同,而前者在营商过程中自己的钱多了,但分出部份予工人;而后者在过程中自己的钱则少了。

三、充权逻辑

充权的目标是让人活出尊严,即神的形像,及发挥神赋予的潜能。园主在招聘第一批散工时,便谈妥一天工资是多少。而在与第二批上午九时招聘散工的对话中,已不再议价,而是应许会给他们「当得的」(二十4)。除给予工作和机会摆脱恶性循环外,园主的充权逻辑,是也要帮助这些散工重建自信,即这份工资是他们当得的(二十2)!要留意园主没有在晚上出粮前再出去找工人,因为园主是要他们借工作赚取工资,而不是接受施舍。园主不但是出钱,亦出心。园主是在重振工人的自我形象,爱惜自己。

四、持续方案

耶稣虽然刚刚要求少年财主(太十九21),要变卖自己所有的分给穷人;但他所设计的园主并没有这样做。这是有三个用意。首先,少年财主没有好好运用财产(路十二16-21)去扶贫助弱;所以耶稣叫他倒不如将上帝所托付的产业分给他人,让这些产业得以善用。其次是行善者的持续性。若果园主变卖所有,以后便少了一个有社会责任的雇主,多了一个和其他散工争工作的落难园主。最后,寓言是表达耶稣希望所有富人都像葡葡园主般扶贫助弱。

更有效的扶贫

自二○一三年前开始,港人对社企的观感大幅改善。首先是社企的9.3年寿命,比中小企的3.7年长得多。其次,社企因商业运作的乘数效应,假设一次过投入下100元,每年平均的营业额是285元,扣除租金、购货、杂费、普通员工的工资后,有48元是支付来自弱势社群的员工工资。在9.3年内弱势社群累积所得是446元。相比政府拿出100元的综援,受惠者所得仍是100元。社企的扶贫效益在金钱的量上是综援的四倍多。

另外在质方面,社企透过创造工作机会,令弱势社群除了获得工资(cash),即财务资本外;还可以后提升工作能力(capability),这是人才资本;扩展社交网络(connection),即社会资本。最后,这三种资本,加强他们对人生的信心(confidence),逐渐脱离靠人施予的不安。因着这些充权机制,他们可以过渡到公开职场竞争,融入主流社会。换句话说,以社企扶贫比起单单捐钱扶贫,在量与质两方面都优胜几倍。

对社企的神学反省

首先,在路十九13,一锭银子赚了十倍的是良善又忠的仆人。赚了五倍的也有赏赐。但一锭银子仍是只有一锭的,是又恶又懒(太廿五26)。恶,是因为没有完成主所交托的差事,原因是懒得动脑筋去管控风险。所以主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太廿五30)。根据神是慈爱的假设,神要求数倍的回报是因为希望更多弱势社群受惠、或同样的弱势社群能受惠更多。另外,在路十37指出,有怜悯的就是我们要爱如自己的邻舍。园主就是实践怜悯的人,所以我们要支持像园主般的社会创业家,让他们帮助更多人。

另外,圣公会神学家阿瑟顿(John Atherton)指出英国主流教会是在六十年代后开始衰落。当教会认为政府应该负责扶贫及提供各种福利,而教会不再需要着力扶贫助弱,只要负责作先知角色指监察政策是否不足,教会便渐渐在社会中成为无关痛癢的团体了。因为光暗了,无法让人「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6)。要扭转教会被边缘化的趋势,阿瑟顿提出教会应该以改善幸福感(well being)的务实工作取代宣讲「让人得以昌盛」的务虚概念——即是要行公义,而不是单讲公义。

最后,香港的教会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开始探讨社创作为信仰实践的可能性。当中的重点是应否以受惠者福祉为优先考虑,寻求行善效益最大化。另一个考虑是教会应否学习风险管理?这是对一千他连得的理解及应用(太廿五14-30),也是对教会领导力的要求。做好好事看似理所当然,但「落地」去践行的暂时不多。借用耶稣的修辞方式(太五17),社会创业不是来取代堂会的慈惠工作,而是来成就教会的扶贫使命(路四18)。

这三点神学反省是,做好事要讲求效益、让我们的好行为见证神的荣耀、要心意更新明白社创是来成就教会的行善使命。

(城市转化系列文章之三。柏祺城市转化中心在港首次主办的「全城转化起动日」,将于今年三月廿三至廿四日举行。详情及免费网上登记:movementday.hk
作者纪治兴博士是丰盛社企学会主席,亦将会在「全城转化起动日」就社创作主题演讲及在专题分组会议〔Track〕主持 。)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