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时代讲场最新文章

给下狱青年的信之廿八:毋忘初心

因东北发展案和占旺藐视案被判入狱的青年朋友们: 

选举结果出来后,你们可能有点百感交集。回过头看上周六在选举前夕写的信,觉得要说的话其实已经说了,也没有更多的叮咛。芸芸众多赛后分析,我觉得吴霭仪写的相当中肯,值得你们参考。未来两年还有多场选举,如果你们打算参与其中,还有许多磨练的机会。

这个星期,我所属的教会、循道卫理香港堂邀请我去一个名为优閒一族的团契分享,这团契的成员年龄介乎五十至一百岁,人生阅历比我丰富,我有点战战兢兢,准备讲稿时思索良久,反覆祷告,最后决定以「毋忘初心再度召命」为讲题,分享我在受伤后如何探索自己未来的使命,其中有一些或许对你们有用。预备这篇讲稿时,一再想起你们。以下是讲稿全文:

我在中学二年级那年(一九七八年)决志信主,今年刚好够四十年了。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回应上帝的呼唤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念大学的时候,不断思考召命的问题,想知道上帝希望我在哪一个岗位事奉他。

毕业之后,原先打算当大律师,为诉讼人在法庭里寻求公义。后来加了新闻行业,在《信报》当政治记者,每周撰写一个法律与时事的专栏,做了几年之后,觉得新闻写作就是上帝给我的召命,借此守望香港。

在古代,每个城市都有城墙和守望台,守望者紧盯着城四周的变化,若有风吹草动,可能影响城中居民,便第一时间准确而大声地报告出来。在今天,新闻工作者扮演的,就是这个为城市守望的角色。一九九五年,在临近九七回归之时,我应邀加入《明报》,在明报集团工作至今,做过许多不同岗位。

从事新闻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忙碌,因为新闻是每天更新的,每天都有新的任务、新的死线,不论昨天如何努力,做得如何出色,今天又是全新的战场,一切从头开始,所以忙个不停。

突然受伤后的阅读空间

二○一四年二月廿六日,我在上班途中遇袭受伤,住了五个月医院,出院后转为复康医院日间病人,每天早上做三个多小时的物理治疗,下午回公司上半昼班,替公司推动新的教育出版业务,为中学制作教科书和教材。晚上回到家里,不用看大版赶死线,突然有了许多空閒时间,我便用来看书。除了看书,我没有什么嗜好,于是看了大量的书,许多是和信仰、苦难、时代等有关的神学书籍。

在求学年代,我看得最多的两个基督教作者,一个是写《认识神》的巴刻,另一个是写《追随基督》、《狱中书简》的潘霍华,这两个人的书我时常看,受伤住院时,首先就是重温他们的着作。除了巴刻和潘霍华,斯托得牧师和鲁益斯也看过不少,这些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信徒喜欢的作者。

最近几年,我逐渐认识了一些新的作者,多数是偶然相遇的,例如卢云神父,他写的灵修学作品对我帮助很大。卢云是很有名的作者,在天主教和基督教圈子都有许多读者,但我因为忙于新闻工作,很少逛书局,竟然没接触过他的书,直到二○一四年夏末,我去以琳书房买一本圣经地图册,无意中看到书架上有《温伟耀六十自选集》,记起年轻时曾听过温伟耀博士讲道,很佩服他的学识,于是把自选集买回家,想看看他这些年的经历。因此读到他移民加拿大后,为着小女儿患严重智障,不懂得如何照顾,找当时在智障人士院舍当院牧的卢云辅导,结果卢云成为他的属灵导师。我看了后对卢云产生好奇,于是到书店搜罗他的书,书店没有的便上网订购,一本一本地看。

又例如,我应邀去某个教师退修会分享,遇上阔别多年的中神院长李思敬,当年港大团契时常邀请他讲道,我和他分享近况,提到在深切治疗病房听见圣灵和我说:「定睛看耶稣」(focus on Jesus),他说斯托得牧师有一本小书,书名就叫Focus On Jesus,这本书已断市,书店买不到,他便借给我看,我把书还给他时,他便把毕德生牧师一套五册的灵修学着作借给我,说可能对我有帮助,我一看便爱上了,自行上网订购所有毕德生的书,一本一本地看。除了毕德生,法国神学家依路(Jacque Ellul)也是思敬院长介绍的。

还有莫特曼(Moltmann),这位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德国神学家,作品极具时代意义,我碰到莫特曼,是因为在基道书楼打书钉时,无意中见到浸神邓绍光教授写的《盼望、神学:莫特曼》,被标题和那鲜橙色的封面吸引,买了回家看,便按着书中介绍的莫特曼经典着作,一部一部上网订购,晚上在家里细阅,有时早上去物理治疗室也拿着看,舍不得放下。因着看莫特曼,我买了包衡(Bauckham)写的分析莫特曼神学的书,连带看了许多包衡写福音书和启示录的作品。因着莫特曼,我接触到他的入室弟子沃弗(Volf),沃弗写的关于伤痛记忆的书,对我影响很大。

近来我多看了一些和旧约有关的书,中神江丕盛博士介绍我看Jonathan Sacks,这位前英国首席犹太拉比写摩西五经,把创世纪、出埃及记等书,每部书分五十二个星期写,每篇写得像灵修小品那样深入浅出,非常精彩。崇基神学院院长邢福增介绍我看布鲁格曼(Brueggemann),打开了我认识先知文学的大门。循道卫理香港堂传道麦卫华推荐古伦神父,我刚开始看,也是很好看。

不经不觉地,我看了大量的神学书籍,是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看,不用考试,不用交功课。有一天,我在祈祷中问上帝,祢让我有这个漫长的复康旅程,给我空间和时间看这些书,是不是有差使要交给我?是否要用这个自修课程来装备我?我该不该去念一个正规的神学课程,把知识梳理一下?

重思大学时期与上帝的约定

认真问这问题,是二○一六年秋天,中秋节前后。我很认真地思考,也找了一些神学院的课程资料来看,又向学生福音团契前总干事翁伟业请教,他是我和太太相识多年的好朋友,他鼓励我先尝试报读一个夏季短期课程,看看是否适合。我为这事祈祷,但内心没有报读课程的渴望,只是头脑上认为有好处,于是按兵不动。

到了二○一七年复活节,即大约一年前这个时候,我和太太去北京探望朋友,住在大学年代两位团契好友家里,这对夫妻在港大团契认识,毕业后结婚,丈夫是从事资讯科技行业的,为了开拓大陆市场,二十年前便派驻北京,太太在北京照顾一女一子成长,两个都在教会里有事奉,带领留学生信主。

某天大家喝下午茶閒聊,这位团友太太说,当年在港大念书时,夏天曾结伴到北京旅游,在颐和园撑船仔时,半开玩笑地和上帝说,如果上帝需要找工人来大陆传福音,她是愿意的,只是希望工作环境不要太辛苦,没想到后来随丈夫来北京,一住便二十年,生活环境舒适,又能为教会工作,上帝实在恩待她。她说这段话,只是随便閒聊,我听了却很有触动。

回想在港大团契那段日子,我曾经对上帝说,希望可以出国念神学,最好能够去德国,学懂用德文看霍潘华的书,拿他的神学做博士论文,回来后在教会或神学院事奉,后来因为听说去德国留学要六年,而那时距离九七回归已经颇接近了,新闻工作很刺激,舍不得走开,便打消了去外国念博士的计划。万万没有料到,做了廿多年新闻工作之后,突然有这样一段无牵挂无压力的神学进修岁月,我内心彷佛听到上帝回答我的祷告,他在告诉我,让我看这大堆书,不是为了要做什么差事,不是为了要拿学位,单纯因为我曾经告诉他有这个心愿,他一直记得,这是我和上帝之间的约定,我早淡忘了,他却念念不忘。

想明白这一点以后,我对上帝有很深的感受,他并不在乎我们为他做什么,只在乎我们对他的心,是否保留着当初那份纯真的爱。毋忘初心,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召命的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

写作召命的再出发

在受伤初期,我曾经以为我的新闻写作生涯已经终结,要引述使徒保罗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已经跑完,因为医生和我说,我可能要长期坐轮椅,就算能拿着柺杖走一阵子,很快便会累,还是要轮椅辅助。在医院里,我感到新闻写作已变得遥不可及,我离开了编辑室,远离了一切新闻消息,再没有同事帮忙找资料和审阅文稿,也没有身份和理由再去每天关注时事,有阵子我连报纸和电视都很少看,觉得跟自己没关系了。

可是,我内心仍然有写作的冲动,想把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起初只是为了向同事、朋友和读者报告病况,省却朋友来探病时要逐一复述,但开始了在报纸和网上写复康感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想到有说话要和中学老师说,和大学同学说,和我教的新闻系学生说,便挥笔直书,反正是在病榻上写的,也算是病况汇报。接着便发生了雨伞运动,我从电视新闻上看到,警察和示威者眼中都闪动着仇恨的怒火,忍不住便写了〈不要让仇恨滋长〉,这篇短文在互联网上不断流传,报社同事告诉我,说文章接触到八十万读者,比报纸的读者量更多。

我开始明白,我并非像自己原先想的那样,已经一无所有,要从上帝给我的守望召命上退役,其实我一无所缺,并且再度蒙召,承担新的使命。由心而发的写作,不管是否与时事相关,都有可能被上帝使用,都有可能继续守望香港。

我陆续收到许多邀请,在工馀时间去不同地方分享经历。我常常去医院,和医护人员或病友分享见证,也常常去学校,向老师和同学讲述我的心路历程,或者做通识讲座;还有去教会的布道会和福音午餐会,偿还多年来只顾做新闻忽略传福音的亏欠,也去大学团契的培灵会夏令会,分享我的灵命追求得失。这些分享如果有讲稿,会在《时代论坛》和iQuest网站上刊登,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这些工作都是我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对我来说就好像上帝安排了新的召命,征召我为他作见证,但又有点像我过去的新闻写作召命,就是本着求真相、说真话的态度,把内心相信的、对公众重要的事情说出来。

如果要细说如今这再度召命,与当初的召命有何差别,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从去年九月开始,我每个星期都写一封信,给因为公民抗命行动而被判监的青年,我虽然不认同他们某些行动或策略,但我同情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对社会很有理想,也愿意为理想付出,我盼望他们能够明白上帝的爱,获得持久的心灵动力,为未来缔造一个更公义更仁爱的社会。过去我写文章,有既定的理性思考模式,从选题目、找资料、定框架、钻论点,一切按部就班,全程逻辑主导。但写这系列的信,却完全不是这样,通常到周三和周四,我便殷切为写信对象祈祷,代入他们的处境,替他们求问上帝,等候上帝赐下适合他们的信息。到了周五,我便把在祷告中浮现的思绪记录下来,周六上载脸书。这种写作方式,对我是全新的学习。

各位踏入金龄的弟兄姊妹,退休并不表示召命终结,进入无所事事、怀缅过去的阶段。只要我们还保留着对上帝的初心,仍然愿意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上帝肯定愿意再度召唤我们,给我们新的使命,上帝深知我们的兴趣与能力,也深明我们的软弱与局限,他会度身订造合适的召命给我们,借我们的生命,复兴我们的教会,祝福我们的社群。

(分题由编者所加。原载于作者Facebook。)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