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劉進圖「給下獄青年的信」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廿八:毋忘初心

因東北發展案和佔旺藐視案被判入獄的青年朋友們: 

選舉結果出來後,你們可能有點百感交集。回過頭看上週六在選舉前夕寫的信,覺得要說的話其實已經說了,也沒有更多的叮嚀。芸芸眾多賽後分析,我覺得吳靄儀寫的相當中肯,值得你們參考。未來兩年還有多場選舉,如果你們打算參與其中,還有許多磨練的機會。

這個星期,我所屬的教會、循道衛理香港堂邀請我去一個名為優閒一族的團契分享,這團契的成員年齡介乎五十至一百歲,人生閱歷比我豐富,我有點戰戰兢兢,準備講稿時思索良久,反覆禱告,最後決定以「毋忘初心再度召命」為講題,分享我在受傷後如何探索自己未來的使命,其中有一些或許對你們有用。預備這篇講稿時,一再想起你們。以下是講稿全文:

我在中學二年級那年(一九七八年)決志信主,今年剛好夠四十年了。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回應上帝的呼喚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唸大學的時候,不斷思考召命的問題,想知道上帝希望我在哪一個崗位事奉他。

畢業之後,原先打算當大律師,為訴訟人在法庭裡尋求公義。後來加了新聞行業,在《信報》當政治記者,每週撰寫一個法律與時事的專欄,做了幾年之後,覺得新聞寫作就是上帝給我的召命,藉此守望香港。

在古代,每個城市都有城牆和守望台,守望者緊盯著城四周的變化,若有風吹草動,可能影響城中居民,便第一時間準確而大聲地報告出來。在今天,新聞工作者扮演的,就是這個為城市守望的角色。一九九五年,在臨近九七回歸之時,我應邀加入《明報》,在明報集團工作至今,做過許多不同崗位。

從事新聞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忙碌,因為新聞是每天更新的,每天都有新的任務、新的死線,不論昨天如何努力,做得如何出色,今天又是全新的戰場,一切從頭開始,所以忙個不停。

突然受傷後的閱讀空間

二○一四年二月廿六日,我在上班途中遇襲受傷,住了五個月醫院,出院後轉為復康醫院日間病人,每天早上做三個多小時的物理治療,下午回公司上半晝班,替公司推動新的教育出版業務,為中學製作教科書和教材。晚上回到家裡,不用看大版趕死線,突然有了許多空閒時間,我便用來看書。除了看書,我沒有甚麼嗜好,於是看了大量的書,許多是和信仰、苦難、時代等有關的神學書籍。

在求學年代,我看得最多的兩個基督教作者,一個是寫《認識神》的巴刻,另一個是寫《追隨基督》、《獄中書簡》的潘霍華,這兩個人的書我時常看,受傷住院時,首先就是重溫他們的著作。除了巴刻和潘霍華,斯托得牧師和魯益斯也看過不少,這些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年信徒喜歡的作者。

最近幾年,我逐漸認識了一些新的作者,多數是偶然相遇的,例如盧雲神父,他寫的靈修學作品對我幫助很大。盧雲是很有名的作者,在天主教和基督教圈子都有許多讀者,但我因為忙於新聞工作,很少逛書局,竟然沒接觸過他的書,直到二○一四年夏末,我去以琳書房買一本聖經地圖冊,無意中看到書架上有《溫偉耀六十自選集》,記起年輕時曾聽過溫偉耀博士講道,很佩服他的學識,於是把自選集買回家,想看看他這些年的經歷。因此讀到他移民加拿大後,為著小女兒患嚴重智障,不懂得如何照顧,找當時在智障人士院舍當院牧的盧雲輔導,結果盧雲成為他的屬靈導師。我看了後對盧雲產生好奇,於是到書店搜羅他的書,書店沒有的便上網訂購,一本一本地看。

又例如,我應邀去某個教師退修會分享,遇上闊別多年的中神院長李思敬,當年港大團契時常邀請他講道,我和他分享近況,提到在深切治療病房聽見聖靈和我說:「定睛看耶穌」(focus on Jesus),他說斯托得牧師有一本小書,書名就叫Focus On Jesus,這本書已斷市,書店買不到,他便借給我看,我把書還給他時,他便把畢德生牧師一套五冊的靈修學著作借給我,說可能對我有幫助,我一看便愛上了,自行上網訂購所有畢德生的書,一本一本地看。除了畢德生,法國神學家依路(Jacque Ellul)也是思敬院長介紹的。

還有莫特曼(Moltmann),這位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德國神學家,作品極具時代意義,我碰到莫特曼,是因為在基道書樓打書釘時,無意中見到浸神鄧紹光教授寫的《盼望、神學:莫特曼》,被標題和那鮮橙色的封面吸引,買了回家看,便按著書中介紹的莫特曼經典著作,一部一部上網訂購,晚上在家裡細閱,有時早上去物理治療室也拿著看,捨不得放下。因著看莫特曼,我買了包衡(Bauckham)寫的分析莫特曼神學的書,連帶看了許多包衡寫福音書和啟示錄的作品。因著莫特曼,我接觸到他的入室弟子沃弗(Volf),沃弗寫的關於傷痛記憶的書,對我影響很大。

近來我多看了一些和舊約有關的書,中神江丕盛博士介紹我看Jonathan Sacks,這位前英國首席猶太拉比寫摩西五經,把創世紀、出埃及記等書,每部書分五十二個星期寫,每篇寫得像靈修小品那樣深入淺出,非常精彩。崇基神學院院長邢福增介紹我看布魯格曼(Brueggemann),打開了我認識先知文學的大門。循道衛理香港堂傳道麥衛華推薦古倫神父,我剛開始看,也是很好看。

不經不覺地,我看了大量的神學書籍,是沒有計劃、沒有目的地看,不用考試,不用交功課。有一天,我在祈禱中問上帝,祢讓我有這個漫長的復康旅程,給我空間和時間看這些書,是不是有差使要交給我?是否要用這個自修課程來裝備我?我該不該去唸一個正規的神學課程,把知識梳理一下?

重思大學時期與上帝的約定

認真問這問題,是二○一六年秋天,中秋節前後。我很認真地思考,也找了一些神學院的課程資料來看,又向學生福音團契前總幹事翁偉業請教,他是我和太太相識多年的好朋友,他鼓勵我先嘗試報讀一個夏季短期課程,看看是否適合。我為這事祈禱,但內心沒有報讀課程的渴望,只是頭腦上認為有好處,於是按兵不動。

到了二○一七年復活節,即大約一年前這個時候,我和太太去北京探望朋友,住在大學年代兩位團契好友家裡,這對夫妻在港大團契認識,畢業後結婚,丈夫是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為了開拓大陸市場,二十年前便派駐北京,太太在北京照顧一女一子成長,兩個都在教會裡有事奉,帶領留學生信主。

某天大家喝下午茶閒聊,這位團友太太說,當年在港大唸書時,夏天曾結伴到北京旅遊,在頤和園撐船仔時,半開玩笑地和上帝說,如果上帝需要找工人來大陸傳福音,她是願意的,只是希望工作環境不要太辛苦,沒想到後來隨丈夫來北京,一住便二十年,生活環境舒適,又能為教會工作,上帝實在恩待她。她說這段話,只是隨便閒聊,我聽了卻很有觸動。

回想在港大團契那段日子,我曾經對上帝說,希望可以出國唸神學,最好能夠去德國,學懂用德文看霍潘華的書,拿他的神學做博士論文,回來後在教會或神學院事奉,後來因為聽說去德國留學要六年,而那時距離九七回歸已經頗接近了,新聞工作很刺激,捨不得走開,便打消了去外國唸博士的計劃。萬萬沒有料到,做了廿多年新聞工作之後,突然有這樣一段無牽掛無壓力的神學進修歲月,我內心彷彿聽到上帝回答我的禱告,祂在告訴我,讓我看這大堆書,不是為了要做甚麼差事,不是為了要拿學位,單純因為我曾經告訴祂有這個心願,祂一直記得,這是我和上帝之間的約定,我早淡忘了,祂卻念念不忘。

想明白這一點以後,我對上帝有很深的感受,祂並不在乎我們為祂做甚麼,只在乎我們對祂的心,是否保留著當初那份純真的愛。毋忘初心,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召命的問題又該如何回答呢?

寫作召命的再出發

在受傷初期,我曾經以為我的新聞寫作生涯已經終結,要引述使徒保羅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該跑的路已經跑完,因為醫生和我說,我可能要長期坐輪椅,就算能拿著柺杖走一陣子,很快便會累,還是要輪椅輔助。在醫院裡,我感到新聞寫作已變得遙不可及,我離開了編輯室,遠離了一切新聞消息,再沒有同事幫忙找資料和審閱文稿,也沒有身份和理由再去每天關注時事,有陣子我連報紙和電視都很少看,覺得跟自己沒關係了。

可是,我內心仍然有寫作的衝動,想把身邊的人和事記錄下來,起初只是為了向同事、朋友和讀者報告病況,省卻朋友來探病時要逐一複述,但開始了在報紙和網上寫復康感言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想到有說話要和中學老師說,和大學同學說,和我教的新聞系學生說,便揮筆直書,反正是在病榻上寫的,也算是病況匯報。接著便發生了雨傘運動,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警察和示威者眼中都閃動著仇恨的怒火,忍不住便寫了〈不要讓仇恨滋長〉,這篇短文在互聯網上不斷流傳,報社同事告訴我,說文章接觸到八十萬讀者,比報紙的讀者量更多。

我開始明白,我並非像自己原先想的那樣,已經一無所有,要從上帝給我的守望召命上退役,其實我一無所缺,並且再度蒙召,承擔新的使命。由心而發的寫作,不管是否與時事相關,都有可能被上帝使用,都有可能繼續守望香港。

我陸續收到許多邀請,在工餘時間去不同地方分享經歷。我常常去醫院,和醫護人員或病友分享見證,也常常去學校,向老師和同學講述我的心路歷程,或者做通識講座;還有去教會的佈道會和福音午餐會,償還多年來只顧做新聞忽略傳福音的虧欠,也去大學團契的培靈會夏令會,分享我的靈命追求得失。這些分享如果有講稿,會在《時代論壇》和iQuest網站上刊登,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這些工作都是我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對我來說就好像上帝安排了新的召命,徵召我為祂作見證,但又有點像我過去的新聞寫作召命,就是本著求真相、說真話的態度,把內心相信的、對公眾重要的事情說出來。

如果要細說如今這再度召命,與當初的召命有何差別,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從去年九月開始,我每個星期都寫一封信,給因為公民抗命行動而被判監的青年,我雖然不認同他們某些行動或策略,但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他們對社會很有理想,也願意為理想付出,我盼望他們能夠明白上帝的愛,獲得持久的心靈動力,為未來締造一個更公義更仁愛的社會。過去我寫文章,有既定的理性思考模式,從選題目、找資料、定框架、鑽論點,一切按部就班,全程邏輯主導。但寫這系列的信,卻完全不是這樣,通常到週三和週四,我便殷切為寫信對象祈禱,代入他們的處境,替他們求問上帝,等候上帝賜下適合他們的信息。到了週五,我便把在禱告中浮現的思緒記錄下來,週六上載臉書。這種寫作方式,對我是全新的學習。

各位踏入金齡的弟兄姊妹,退休並不表示召命終結,進入無所事事、懷緬過去的階段。只要我們還保留著對上帝的初心,仍然願意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上帝肯定願意再度召喚我們,給我們新的使命,上帝深知我們的興趣與能力,也深明我們的軟弱與局限,祂會度身訂造合適的召命給我們,藉我們的生命,復興我們的教會,祝福我們的社群。

(分題由編者所加。原載於作者Facebook。)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