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故事

【長河逐浪】

沙士帶來的心意更新

十五年前的沙士疫症(SARS),每一個罹難者的名字,都是一個讓人傷感的故事。另一方面,縱然因這場疫症而死亡的數字未必及得上久不久就發生的大型流感,但由於起初的時候,病原不明、傳播迅速、政府反應遲緩,香港社會被殺過措手不及。民間社會一邊還驚魂未定,一邊就要自發抗炎;沙士一疫帶給香港社會的,也就不單純是在日常生活習慣裡加入一堆防感染措施,還有公民社會文化的刷新:別過人際冷漠與政治冷感,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緊接其後的七一大遊行,與此不無關係。

這場疫症所帶來的社會心靈變化亦不止於公民社的層面。有學者形容,沙士期間透過媒體的整理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死亡故事,不再是昔日譁眾取寵的血腥渲染,也不是隔了一層醫學高牆的冷冰冰,而是滲有一份人情味,回歸生活,就在身邊。「死亡以鮮有的力度『回歸』生活,教人追問甚麼才是人生終極的關懷。」(馬傑偉〈死亡的氣息〉,《時代論壇》第820期)

而對當時的香港教會群體來說,沙士所帶來的,也不止於兒童主日學課室門外的酒精搓手液,以及教會網站首次出現的主日崇拜直播——那時未有Facebook直播,安排網站直播給強制隔籬和自願隔籬的信徒使用,頗費周章。

面對一時間病原不明的大型疫症經驗,對上一次可能已是個多世紀前的鼠疫;本地教會和社會一樣記憶依稀,難言有甚麼從經驗而來的心靈質素,可以支撐每一天的抗炎生活。而西方教會歷史裡教牧信徒冒著感染死亡的風險,照顧疫區病人的不離不棄,就成為大家重新發掘出來的寶貴信仰資源。那些年在《論壇》上出現的來稿,不乏疫境重生的歷史故事。由中世紀面對黑死病的天主教會和修院,到改教時期留守威登堡照顧疫症病人的馬丁路德和他的學生,每一件先賢事蹟都在鼓勵沙士疫潮裡的香港基督徒,為他們帶來安慰、勉勵,還有學效的榜樣。(參蔡揚眉〈瘟疫裡的教會故事〉,第817期;廖炳堂〈加爾文、瘟疫和苦難靈修〉,第825期)

社會面對的每一個挑戰,其實都蘊含蛻變更新的種子。這種子能否發芽成長,取決於挑戰能否煉淨人心,領略前人心路,走出焦慮與恐懼,活在當下邁步向前。於此,我們的信仰,實在有很多話要說。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