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劉進圖「給下獄青年的信」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廿九:贏得異己

因東北發展案和佔旺藐視案被判入獄的青年朋友們:  

這個星期讀到幾則關於你們的消息,先是穎禮在《星期日生活》的專訪,談保釋外出期間最開心的事,就是重拾音樂,繼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夾band,在各個社區表演音樂,並且希望書寫香港本地獨立音樂史,說牢獄生活讓他學會謙卑,「不做大浪,要做很細很密的長流」。我讀了很受感動,深盼穎禮願望成真,把非主流音樂介紹給更多人欣賞。 

接著看到新聞,終審法院批出東北案眾被告的上訴許可,排期九月聆訊,終院現階段所持理據並無突破,還是上訴庭修改量刑指引不應有追溯力,以及對未滿廿一歲被告人應首先考慮監禁以外刑罰,但批出上訴許可意味,每名被告人的案情和量刑準則,可以由終審法院五位資深大法官在正審聆訊中覆檢,公義有較大可能實現,盼你們珍惜這個機會,為上訴作好準備。 

週五得悉上訴庭駁回浩銘的刑期上訴,維持四個半月的量刑決定,雖是意料之內,從當天不批准他保釋已見端倪;但還是感到失望,因為過去二十年最嚴重的藐視法庭案(黃陽午案)也只是判監四個月,浩銘的案情明顯不及黃案嚴重,但量刑卻更重,就算有機會上訴至終院,也要先服完刑期。唯一安慰是浩銘的信仰非常堅定,從他獄中寫的書信看到,他靠著上帝滿有信心、愛心和盼望。 

上週六,我參加了中國神學研究院辦的研討會,遇到在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任教的黎明博士,她說內地來港求學和定居的人很多,過去較易融入香港社會,較易接納香港的文化和價值觀,但近年這個群體的人感到被香港本地人排斥,於是躲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例如大學課堂要分組時,本地生與內地生便各自埋堆,不相混雜,社交生活也是這樣。這樣,當中聯辦來組織他們,成立內地生協會,為他們搞活動、贈福利,甚至幫忙介紹工作,他們很輕易便被收編了,長期接收片面偏頗的信息,例如民主派都支持港獨反對內地人,選舉時便可能被拉去為建制派助選和投票。其實他們不一定很關心政治,也不一定認同建制派的主張,只是因為被一邊排擠被另一邊拉攏,才側過去那邊,這個趨勢對香港的民主發展是不好的,希望大家正視。 

我理解黎明博士的觀點,也佩服她說這番話的勇氣,因為她這個鼓勵融和的立場,內地和本地群體可能都不愛聽。我告訴她,我的看法比較悲觀,因為近年來港的內地新移民數目大幅增加,除了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還有許多來升學,以及持公務簽證來工作的。這些新移民的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比較高,對本地大學生構成競爭威脅;內地有錢人來香港買樓,也推高了樓價,令本地人難以置業。這些利益衝突,令本地居民與內地移民之間,積累了許多怨氣,很不容易化解。 

另一個教我悲觀的原因,是政治現實操作。過去數年,有無數事例顯示,執政者刻意挑動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矛盾,然後標籤一些本土青年不愛國、搞港獨,藉此提供借口,讓中央加強介入香港事務,收緊香港的高度自治。與此同時,有一些打著本土旗幟的組織,也刻意挑動民眾對內地人的疑懼與仇恨,標籤他們為蝗蟲,發起驅趕行動,藉煽動仇外排外情緒來凝聚政治力量。 

在社會兩極分化撕裂的大洪流中,從事新移民融入社會工作的非政府組織感到很大壓力,捐款和義工都減少,而那些有政治背景的服務新移民組織卻迅速膨脹。此消彼長下,要扭轉族群隔離趨勢,真是談何容易! 

然而,當我靜下來祈禱的時候,我強烈地感覺到,如何面對新來港社群,將會是你們在未來歲月的一個重大挑戰。你們可以選擇不處理,聽其自然,可以選擇排斥,加入驅趕行列,也可以選擇包容,爭取他們融入香港,認同香港核心價值。我希望上帝給你們信心和愛心,選擇包容的路,贏得這些「異己」。

我完全明白這樣做極不容易,而且一點也不討好,但我覺得是值得嘗試的,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成功的話,將會徹底改變香港的未來。我的立足點很簡單,對內地來港定居的人來說,即使成長經歷不同,文化視野不同,對政權的取態不同,如果問他們是否希望香港變得愈來愈像內地,最終變得跟深圳一樣?我相信大部份頭腦清醒的人會說不。 

換言之,保持香港這一制與內地那一制不同,維持公正的司法、廉潔的公僕、自由的言論,網上網下通訊不受審查,不被內地制度和潛規則同化,不單符合香港本地居民利益,也符合內地來港定居人士利益。如果香港失去這些優點,他們為甚麼要來? 

當然,就算有這個「共同利益」,要和諧共處,繼而尋求合作,共同維護香港與內地的制度差異,是極不簡單的事情,單是坦誠溝通,就很不容易。尋求包容,爭取新移民認同香港價值,並不表示對新移民來港的配額數目與審批機制不置一詞,事實上,這方面的討論是必須的,而且很迫切。但對於循合法途徑來了香港定居的人,我們是設法讓他們融入本地社會,還是讓他們自成一個小社會? 

如果你們沒有參與公民抗命運動,沒有為此經歷政治和法律的壓迫,我不會大膽提出這個贏得異己的挑戰。這個挑戰,其實就是馬丁路德金牧師在目睹黑人社區教會被襲擊、無辜小孩遇害之後,預備主日講道時面對的挑戰,是鼓勵以牙還牙、尋求咒詛與報復,抑或鼓勵饒恕、尋求以愛勝恨,爭取白人社群認同黑人的平權訴求,追求無分膚色平等共處的夢想?

(原載於作者Facebook)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