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聆聽死亡,轉化生命
──教會給社區的生死教育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在千古傳頌的《使徒信經》之中有這樣的一節,正好扼要點明耶穌的死而復活對基督宗教的重要,信徒尤需銘記於心。耶穌基督既經歷死亡,更打破死亡的轄制,成為後世基督徒的盼望緣由。信徒走過塵世崎嶇,能靠著信望愛不懈前行,全因基督的死而復活。

死亡,因罪而引入,從來沒有值得歌頌的地方。但忽視死亡,除了脫離人生現實,恐怕連全面理解耶穌基督給予我們的愛和盼望,亦不容易。隨著城市發展,死亡事件從過去無何避免的登堂入室,絕大部份退到醫院和安老院舍等地,不常於生活視線之內出現,只餘下那出現在大眾傳媒、時帶誇張和渲染的殘影。而相關的喪葬儀節亦限於殯儀館內進行,過去在家治喪的的安排固然絕跡,連原本屬正常社區服事的教堂喪禮亦變得不常得見。在人口密集居住擠迫的都會市區,這些變化的背後固然有公共衛生、交通運輸以至生活空間的實際考慮。然而當死亡退出生活視線以外,在社會心理之中漸漸成為並不正常的部份,一有機會總希望略過不理。而整個世界在高速運轉下,更活得好像不會死亡一般,跡近自有永有──這所反映的,恐怕不是死的毒鉤被基督的復活所除,而是自以為人定勝天更能超越一切的自我中心堅離地。

今天,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種種需要正衝著香港而來。未來各項安老、退休保障及醫療事務的相關長遠規劃,一方面是政府照顧民眾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也是社區生命結連的共同承擔;而兩者均無法建基於一個忽視和避諱死亡的生活文化之上。其實一直以來,教會群體在殯葬事情上均有大量的付出,服事主內兄姊;近年更有一些由信徒主理的殯葬服務,惠及大眾。在未來的日子,當長者離世的數字伴隨人口老化而不斷攀升,教會群體的愛心支援和禮儀轉化,肯定更能成為社區的祝福,也能讓社會文化重新將死亡納入生活視線之中。

猶記得十五年前的沙士一疫,香港社會人心惶惶。然而伴隨一個個病逝噩耗而來的,除了是教人錐心的悲傷,還有自願堅守醫療前線的盡忠職守,民間社會防疫自救互通信息支援的社會覺醒,政府統籌社會捐款長期支援痊癒者及死者遺屬的生活需要──每一樁死亡事件,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活生生的故事,等待發現與聆聽。由受難到復活,耶穌穿越死亡,帶來盼望。當更多信徒教牧準備好透過走進社區的喪禮服事(如今期頭版專題的被訪者所建議),走進哀傷者之中,聆聽他們的故事,謙卑同行;信仰生命的交流和見證,亦會在不經意間,讓更多人接觸那屬乎上主的愛與盼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