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教会文字工作讲座
吴鲲生论未来出版策略

【时代论坛讯】由归正福音事工主办的「教会文字工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座,已于三月廿七日晚上假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圣道堂举行,邀得台湾《校园》杂志前主编吴鲲生传道主讲。他首先整理宣教士和教会前辈的成绩,以及一九四九年后华文文字工作的状况,并思考未来纸本媒体和网络的关系,提出对策。

过去:宣教先贤的成绩单

吴鲲生指出,宣教士的第一张成绩单就是圣经翻译,并追溯汉字圣言之始为唐代景教传入之时,「在七世纪景教已有文字工作」,其后宣教士的文字工作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第二张成绩单就是教会的留名传播史,「中国的现代报业从十九世纪开始,引导西方现代报刊形式进入中国的就是西方基督教教士。」

吴鲲生说,直至二十世纪开始,就是华洋协力的阶段,「宣教三大助力,即医疗、教育、出版等,相对于其宣教对象都有开创优势,其后就渐渐进入平行竞争的阶段。」以教科书为例,在一八七七年在华新教宣教士曾于第一届大会上议决成立益智书会,为教会学校编制教科书,当时国人自办学校亦多有采用;后来国人陆续开始编译教科书,例如商务印书馆于一八九七年成立,张骞于一九○六年创办中国图书公司等。

现在与将来的可能策略

吴鲲生提到,一九四九年可谓历史大转折,在中共取得政权后,基督徒面临嘲弄讥讽,「当时在各大学联合学生会工作的编辑吴永泉,为了学生的需要,写下可能是共产政权下出现唯一一本护教学着作。」此书由二十多道问题组成,回应信仰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后来此书被禁,作者被送往人民大学思想改造。在如此动盪时局中,文字出版机构纷纷结束或南下,「香港就成为主要的中转站,台湾也尽本份承担。」至一九八○年代后,港、台、东南亚及北美等地的「新陈代谢」尤其显着,神学学术期刊兴起,亦有不少圣经译本面世,「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七年间共有九种刊物创办,不过至今只馀《时代论坛》。」

对于出版的未来,吴鲲生引述壹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的观点,认为纸媒大势已去,但却不等如会完全消失,反而可以像〈书虫落网记──网络对阅读的冲击〉文章作者马睿欣所言,做到「网路和书不决斗,网路和书齐步走,网路和书手牵手」。吴鲲生认为,出版社可以考虑将小型读书会的意念遍地开花,鼓励四至八人小组阅读大本书。他又提倡「不实用」,认为例如被视为「不实用」的艺术可以带来治疗、沟通、升华的效果,透过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情操,使人格趋向健全,较易渡过生命的难关。另一方面,他盼望可以筹设基督教出版博物馆,编写教会文字工作史略,并鼓励各出版社举办各种小型征文比赛,发掘人才。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