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iQuest道在人間

以色列:生命和希望之鄉

今天日落時份,以色列慶祝建國七十週年(יום העצמאות , Yom Ha'Atzmaut)。

我不是一個錫安主義者,不認為軍事或政治強勢可以為以色列帶來和平或安全。

但同時我更不同意現時相當流行的一種「新耶路撒冷」觀,這說法把「地上的耶路撒冷」和「天上的耶路撒冷」、「現實的耶路撒冷」和「屬靈的耶路撒冷」分割。這種二元化的神學觀實質上與過時的「新以色列」觀並無二致,這說法把「基督教會」視為「新以色列」,取代了「舊以色列民族」成為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後裔。儘管納粹大屠殺後,基督教會不敢再輕易否定以色列人的「上帝的選民身分」,但不少卻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以色列人視為一個「沒有應許之地的選民」。

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上帝的應許是後裔和土地。如果我們承認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後裔是有血有肉、有歷史的以色列民族,儘管歷盡滄桑,但他們今天依然在萬民中見證上帝的信實,為甚麼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土地就突然「屬靈化」、「天上化」呢?

猶太——基督教的信仰是歷史的信仰,意即這信仰根植於歷史的啟示和救贖。在歷史的基礎上,猶太——基督教信仰見證上帝是信實可靠的。因此,對以色列人來說,出埃及的歷史是他們信仰的起點,他們信賴一位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的上帝,在人看來是絕不可能的情況下,這上帝把以色列人從埃及法老的強權奴役和欺壓下拯救出來。對基督徒來說,空的墳墓是他們信仰的起點,他們信賴一位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上帝,在人看來是絕不可能的情況下,這上帝叫那在羅馬猶太政教聯盟強權下被釘死在十字架的耶穌復活了。軍事與政治固然不能成就上帝的應許;但在同一個歷史基礎上,猶太——基督教信仰如何可以自圓其說地把「沒有應許之地的選民」當作是成就了信實可靠的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呢?

對基督教會來說,以色列並不是他者;相反的,以色列是揀選和應許的一面鏡子。換句話說,以色列的歷史(包括聖經歷史和今日歷史)所反映的恰恰就是我們的真相。在生存的危機中,我們同樣摒棄信賴上帝,轉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見的效率(抑或暴力?)和可獲得的支持(抑或政治強勢?)。以色列人先祖雅各以欺騙方式取得長子名分,並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英國前首席大拉比 Rabbi Lord Jonathan Sacks 指出,雅各最終仍然承受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和所應許的福分,但原屬於他哥哥以掃的福份,雅各之前欺騙以掃所得的,最終兩兄弟廿二年後再見面時,仍然由雅各親自歸還於以掃。

很多人知道猶太人是「聖書之民」(Am ha'sefer, עם הספר),這民族不能與其從上帝所領受的聖書啟示分割,但很少人知道猶太人是「聖地之民」(Am ha'aretz, עם הארץ),Am ha'aretz一詞源於聖經,這民族同樣不能與其從上帝所應許的聖地分割。

我相信以色列和應許之地不能分割,但這並不意味著以色列可以以任何方式取得應許之地。我更相信,粗暴地把巴勒斯坦人與穆斯林強硬逐出應許之地是極大的錯誤、是極其危險的。現實中的以巴衝突,令人深感擔憂和難過。把責任完全諉過於其中一方,更是愚昧。應許之地應該充滿生命和歡笑,不是死亡和哭泣。應許之地應該為其上的所有人帶來希望,而不是絕望。

在以色列建國七十週年,讓我們和以色列共同歡樂和感恩,特別是在納粹大屠殺後得以生存的恩典。讓我們和以色列共同祈求上主的恩典:以色列人在許多方面對人類文化和文明都有極大的貢獻,希望在中東困局中,他們可以展示更大的謙卑和智慧,讓上帝所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後裔和土地,為人類帶來真正的生命活力和希望之光。

(筆按:寫於以色列建國七十週年國慶日前夕)

(編按:作者為Quest Institute主席。「道在人間」的稿件來自iQuest﹝網址:www.iQuest.hk;電郵:editor@quest.org.hk﹞。iQuest是附屬Quest Institute Ltd 的一個網絡事工。Quest Institute Ltd 由一班基督徒創辦,追求信仰在公共空間的對話和互動,為香港政府所認可之非牟利機構。)

iQuest道在人間系列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