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當公義憐憫尚未來臨
——「六四」廿九週年

廿九年前的六月三日,解放軍的坦克與步兵自深宵開始源源不絕地進入北京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驅逐八九民運以來在該處和平聚集的學生和群眾,行動蔓延至附近的大街小巷,死傷枕藉,絕大多數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在千里之外的香港,經過多個月來牽動全城的共鳴與同行,市民透過香港記者的鏡頭,徹夜目睹北京一幕幕血腥鎮壓的場面。此後每年六四,維多利亞公園的一片燭海,或亮或暗,為死者哀悼,為生者守望,經歷廿九個寒暑,始終不輟。一些本地教會亦在六月設立中國主日,為中華大地禱告守望,顧後前瞻。

這段沉痛的歷史記憶,深深烙印在香港社會一代人的集體思維裡。不過那廿九年來響徹維園的訴求(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到今天卻一方面被部份新世代質疑這些「大中華膠」主張到底與香港何干,以至好一部份大學院校漸行漸遠歸於沉寂;另一方面更可能由坊間識時務者眼裡的政治不正確措詞,變成特區政府選舉主任剝奪港人政治權利的DQ借口,甚至連「一黨專政」四字也可能從中史教科書消失,看來「結束」無從,得以自圓其說。

在夾縫中的香港,這段六四集體記憶,腹背受敵。夾縫的一邊,是強權壓境愈趨獨裁專制的歷史篡改與記憶操弄;至於另一邊,是感到備受欺壓而反彈的自我保護、閉關排外。兩者所忽略的,是百多年來香港的自由空間,不單為己,更是為他。東與西,南與北,香港社會獨特的開放、混雜與活力,就是由此而來。而真正能夠將大家維繫在一起的,不是強權撐腰的政治正確,不是條件反射的受害者心態,而是在政治立場的張力與爭議以外,還有必須尊重的真相,還有人情與體恤,還有良善與誠懇。正因如此,看見遠方的慘劇,會生出人道情懷;目睹遠方的不義,會心生義憤;對於被封殺被歪曲被滅聲的公眾歷史,會保存,會糾正,會重述,會追求事件得到公正的面對。

其實,作為地球村的村民,香港社會的對外關注,實在做得不夠;但正因如此,對於今天每一份牽動社會心靈的史實記憶,我們就更要珍而重之。只有這樣,一些值得社會追尋的價值,像公義,像憐憫,才能在紀念與行動裡得到珍視和承傳,以至感染更多的人。終有一天,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4)。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