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故事

【長河逐浪】

西學東漸與東西相遇

十九世紀末,在孫文等「四大寇」於中環歌賦街楊興記商號高談闊論月旦時政的歲月,經常成為話題的一件事情,是約廿多年前才在內地了結的太平天國。原因之一,固然是太平天國一事距離當時的日子尚短,跟他們很接近。除此以外,太平天國為香港帶來開埠以來首個難民潮,也將不少故事與記憶帶到昔日這片英國殖民地。

事實上,自一八五四年起,由天地會於東莞發起的洪兵之亂,到廣東中部本地人與外來人口之間爆發的土客之爭,加上自一八五一年起延續十餘年的太平天國,華南華中局勢動盪不已,湧港逃避戰禍的難民亦源源不絕。根據劉紹麟《香港華人教會之開基》(香港:中神,2003)引述香港政府當年的記錄,一八五三年,小小一個香港島(當時九龍仍未割讓),人口有37536人;一年後洪兵之亂爆發,香港人口就暴升逾四成至54072人。到一八六六年,香港人口更超越120000人。這些外來人口為小小的殖民地帶來沉重的負擔,卻也為香港社會帶來新的經濟活力以及人才。

當時本地教會主動做了不少工作,接濟這批逃避社會動盪與政治迫害的難民。例如在特地為安置難民而開發的西營盤區,就有不少教會的救濟與服侍;當年在華南客家地區宣教頗見成果的瑞士巴色會,其總部和教堂「四角樓」(即崇真會救恩堂前身),亦建於西營盤區。而當年來港的難民當中,有些還被吸納參與教會工作,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就是其中之一。

洪仁玕與洪秀全都讀過首位華人牧師梁發所著的《勸世良言》,一同自行在家鄉花縣創立「拜上帝會」,後來還一同到廣州找美南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要求受洗,但被拒絕。之後洪秀全繼續發展拜上帝會,還在廣西金田起義;洪仁玕則返鄉讀書,其後為了逃避清廷株連,於一八五二年自清遠逃到香港,認識了巴色會的傳教士韓山明(Theodore Hamberg),不過洪仁玕在數週後因香港生活艱難,返回東莞教書。翌年,韓山明在布吉(編按:深圳布吉)宣教時再遇洪仁玕,並為他施洗。之後洪仁玕就回到香港,更成為傳教士的中文老師。

心繫太平天國的洪仁玕,這次在香港的時間亦不長。不足一年,他就決定乘輪船到上海,希望與年前帶領太平天國奪取南京的洪秀全會合。但清兵在南京外嚴密佈防,洪仁玕沒法跨越雷池半步,只能於一八五四年冬天折返香港。那時,巴色會的韓山明已因病安息,洪仁玕連絡上倫敦傳道會的理雅各(James Legge),除了教授傳教士中文,也在當時的英華書院講授中國文史,參與監獄探訪及醫療宣教工作,以及當年理雅各相當著重的翻譯工作,在傳教士之間風評不俗。

在這四年的香江歲月,洪仁玕亦廣泛學習西方科技及政經知識,期望將來輔助洪秀全。一八五八年,他再離港前赴天京(南京),終於得償所願,並被洪秀全委為「玕王」主理朝政。不過當時太平天國已經因內訌而中落。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國覆亡,洪仁玕亦被清政府處決。不過他在抵達天京後為改革太平天國而著的《資政新篇》,廣泛觸及交通建設、法律制度、經濟民生等範圍,融合西方知識,廣受後世注目。雖然書中種種建議沒法在太平天國實踐,卻見證了那個年代的西學東漸,也成為基督教來華這段文化史的重要註腳。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