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敢於教導

當前香港教會亂象之一是非堂會主導的聖經講座不少,而堂會內有系統而整全教導聖經的課程愈來愈少。牧者怯於或弱於教導,更造成牧養關係的疏離。

無論用何名目,不用主日學,改為培育或裝備課程等,筆者強調的是堂會應主動地而非被配合地引導信徒成為「終身學道者」(lifelong learner of the Word)。地方堂會乃是最合宜與最有效的學習場景,塑造一群來自不同背景與世代、靈命深淺有差異的信徒,成為「學道」與「行道」的門徒。

機構與神學院只能扮演輔助角色,主次關係要明確;這些機構與神學院可以於特定有限時空內提供教材與師資,卻不能代替地方堂會作整全的教導。筆者嘗試以「補習教育」與「學校教育」作說明,前者售賣名師講解與應考技巧等,有其市場價值;而「學校教育」不只是考試成績,學生DSE考得不好,老師會關心學生的感受與前途。一位DSE失敗考生不會期望補習天王有空會關心他/她。

堂會教育正是「星級講員」所不能提供,參加完了某個課程或講座,聽眾接收了不少與聖經有關的資訊,「行道」與否,根本無人問津,也不要向人問責。相反,堂會有的不一定是講員的號召力,卻是群體生活內可見的言行操守。

筆者觀察現今堂會教牧與信徒關係的疏離,其中源自部份教牧放棄教導的職事。有教牧會這樣回應,信徒不報名參與這些課程,於是為了節省資源,不再開辦相關課程了。這便形成惡性循環,少人報讀,於是不開課或縮班;由於提供更少課程,信徒覺得可適合選課的甚為有限,索性不報讀了。

筆者不認為一年四季都有主日學或聖經教導課程,可考慮至少一年有兩季至三季。每位教牧至少一年教導兩季課程(由四堂至十堂不等),從而與會眾建立較埋身的牧養關係。堂外機構與神學院,因要計算成本,故要足夠開班人數。堂會不要機構化,有兩三位有心報讀,為何不能開班 ?

從「教學相長」角度看,教牧或教師常作教導,自然「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成為個人自學得益最大的一位。當教牧與信徒放棄教導,拱手相讓予名師專家,帶來是「學習成長」的自限。教牧愈少教導,講道自然倍感吃力;牧職信任的建立是來自你的言教身教。筆者相信任何技能的提升在於「業精於勤」,當教牧疏於講道與教導,效果相對不會理想。

筆者任職地方堂會時,每月平均講兩次主日崇拜,每年差不多每季教主日學,遇上崇拜要講道,就安排習作或課堂討論,或有助教可以替課。現今網絡年代,地方堂會可以開辦更多不同題材的課程,只要有教師事前整理有關資訊,兩三位同樣也可開課。除非場地有很大限制,堂會關注不宜放在報讀人次多少,乃是為那些有心學習追求的信徒開設更大的學習空間。

耶穌以撒種比喻(太十三1-23;可四1-9;路八4-8)說明人對道的回應,倘若以不科學的量化,只有少於四份之一的門徒屬於「開放吸收」的好學者。換言之,一間百人堂會,很可能只有少於25位信徒樂於學道。堂會之系統整全教導,就是針對這些「少數派」而設,可能其中一位學生,正是未來牧者或宣教士。筆者講道或教導,毋須投大多人的喜好,只知道那些有心承載的必有所得著。

商業化教育只是售賣品牌與名師,真正堂會教育不是從本位出發,乃是以聖道與學生為導向,建造是人的生命,有正規課程,也有非正規的學習氛圍。教會更新,由牧者敢於教導作開始!

(編按:本文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