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使命商道论坛系列

实践神学与社群转化

大部份华人神学院提供的实用/实践神学训练,基本上就是教牧神学。它们提供的课程,大概就是讲道学、布道差传、教会行政、崇拜学、教牧关怀辅导、基督教教育及分龄事工训练。这些训练的目的是让神学生认识如何在堂会内执行既有的日常工作,堂会的架构和活动是这些训练背后的大框架。这样,传统的实践神学,其所谓「实践」,是指堂会及与堂会有关的工作,离不开主日崇拜、团契小组、基教课程、布道关顾等几个範畴。

这种实践神学有两个颇有趣的难题:一、神学本应是信仰群体的表述,堂会是信仰群体的具体架构。可是,实践神学在这模式下,变成日常不同生活环节的「执行技巧」探讨,要不被批评不够「神学」,要不就被批评不够「实践」。进一步而言,由于它以堂会的活动作为主导因素,而系统神学又被视为「不实践」,它的「神学」又或精神指导,很多时候是世俗社会类同活动的理论。例如,崇拜的「神学」最后是流行音乐,讲道是演说,行政是商业管理。我们很难要求这种实践神学能转化社会,更多时候是教会被社会所「转化」。二、它的範围是堂会,但堂会的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没有脱节,并不是它的关注点。如此,除非堂会某项活动已完全与社会风气相反,使之陷入被否定及淘汰的危机,否则,传统的实践神学仍可我行我素,继续传授那种完全与一般现实生活脱节的「实践」。

只是,信仰不正是为了实践吗?又或神学岂不是我们的实践的信仰原则和反省吗?若我们今天不满教会及信徒故步自封,或许正正是因为我们的「实践神学」只关乎已成规的堂会活动,没有将更大的信仰实践放在其中。西方教会近三十年来,兴起一波新的实践神学运动。它的其中一个关注,便是希望神学反省能够真正是「实践」的,让神学可以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英国亚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神学及宗教研究主任史云顿教授(John Swinton)是这运动的重要神学推手。

他提出,实践神学应具有以下四个特质:

一、实践神学是批判的,它不怕突破一般神学的定见,更乐意以人的经验及知识基础来重新思考不同神学课题。实践神学应面对人间的痛苦和需要,由它们提出挑战,让基督徒看到我们现有的神学资源的不足,继而再寻问在圣经及教会传统中,我们可以找到什么新的资源来回答这些需要。

二、实践神学是一种神学。虽然它会运用其他知识及学科,但它的本质仍是神学。为避免其他学科及方法侵吞实践神学,它以神学来诠释其他理论,以神学来观照实践的方法,而不是反之而行。

三、实践神学不单关乎教会的实践及基督徒的经验,更需拥抱(embrace)世界的实践和经验。因着拥抱世界的实践,它并不是困守在教会四面墙内的神学,它愿意与教会外的需要和社群沟通。亦因为它面向和拥抱世界,它愿意找出不信群体也可以共同实践的方向和路径。更重要的是,当教会拥抱世界,教会重新被提醒她是福音的使者和世人的福音需要。她被要求寻索自身实践如何彰显福音的特质,并如何使不信的社群得着福音的好处,带来生命的转化。

四、实践神学乃力求找出忠于信仰及福音的实践。实践神学当然希望带来转化,但转化的目的乃是福音。今天教会对福音的理解,太多停在堂会活动的範围内。但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救恩并不等于堂会的活动。昔日耶稣拯救税吏撒该,救恩并不发生在堂会内。耶稣转化了撒该的生命,使他重新与他的社群复和。今天教会的传福音工作若不能产生这种转化,的确是可以被质疑它的「实效」为何。但撒该的转化,并不是指向建立某种「最佳实践」,而是福音。

使命商道论坛是这种更新的实践神学的尝试,它不只是鼓励香港教会「关心」社会,更是在推进我们寻索如何实践信仰,以及那种实践背后的神学精神是什么?

(使命商道论坛系列文章。作者为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