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傘運年輕信徒與基督徒警察對話
分享身份及信仰上的矛盾

【時代論壇訊】早前使命公民運動邀請警察以諾團契到香港理工大學與基督徒大專生就2014年雨傘運動的經歷對話交流,了解彼此於這場社會運動中的感受。警察以諾團契在八月廿一日晚上於其會址邀請五名以學生身份參與過雨傘運動的年輕基督徒與基督徒警察交流,分享於雨傘運動發生後,自己的身份及在信仰上所領會到的矛盾。

是次到訪警察以諾團契的五名年青基督徒,當時都並非在站最前線的位置,大多都是在後面支援。當年八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831方案」,變相為香港人投票選特首設限,與社會上一齊要求、所期望的普選方式有所出入,令部分香港人認為違背了當初回歸時的承諾。在「9.28」前的一週,學民思潮、學聯等組織發動罷課,不少大專生都響應罷課運動,當時作為專上學生福音團契執行委員的阿文及Mi,以聯校基督徒團契的身份在政府總部外舉行祈禱會,見證學生衝入公民廣場、警方施放催淚彈的場面,又聯同天主教大專聯會,以文宣工作闡釋理念立場,募集物資支援學生運動。

而當時就讀宗教及哲學系的小智則憶述,在「雨傘運動」前,於當時他所屬的學生圈子中,對於這場運動的氣氛已經十分熱哄哄,系內的教授對「佔領行動」這打著違法達義名號的運動有不少的討論,亦就此與學生交流,又於罷課活動中開公開沙龍,分析運動與政治追求當中的思辯。現時就讀大學二年級的Andrew於運動發生時只是中四,雖然當時在學校間的討論、新聞的資訊,令他對政府作為有所不滿,亦理解佔領運動的理念,但他並沒有每日到佔領區。

一觸即發的佔領現場

罷課運動最後一晚,前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號召集會群眾佔領公民廣場,在現場的阿文和從傳媒得知此事回到現場的小智,分享當時見聞。阿文憶述在前線時,看見雙方之間劍拔弩張,情緒都十分不穩定,空氣中瀰漫一觸即發的緊張。小智亦指雙方陣型中都有較理智者,才不至使情況惡化。佔領中期,阿文亦看見不少於佔領區的參與者情緒不穩定,他也不時到佔領區作後線支援。

大部分警員都有於2005年WTO韓農示威暴動中執勸的經歷,但他們都沒有想到雨傘運動會有如此大的規模,如此激烈。雨傘運動當時位處後勤的警司Michael表示,明白學生面對的處境,情緒及動機,但基於他作為警察,他的專業就是要維護法規,這個是他們警察的責任及使命。當時為警察祈禱作支援的警察Ceci就認為當時對立的不是警察與學生,而是政府與學生,但他們警察一方在社會上因著他們守住專業的緣故而受責難。

警察KK又向一群年輕人發問,為何基督徒會支持佔領運動,因為在他所認識的信仰中,耶穌是主張以非暴力手法對抗不公義的。小智就表示,其實一開始由戴耀廷教授所提出的運動就是以「愛與和平」非暴力作為原則,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他又稱運動都以一個非暴力的原則推動,雖然偶有衝突碰撞,但至少對比2016年的旺角衝突來說已經很和平。KK表示,他明白運動當初有和平的理念,但他按經驗知道,這麽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必然生亂,走向暴力,「我們也不喜歡這麼多人,若然這場運動再持續更長時間,必定有人死。」他又問到當運動出現暴力這種與當初預想不同的結果時,基督徒是否就應該撤出?如果當初知道運動不能達至預期後果,又會動亂時,還會否參與?Michael亦指學生不應誤信戴耀廷的指揮,因為戴耀廷的理論根本無法控制佔領現場所發生的動亂。

小智與Andrew就表示沒人能百分百肯定事情走向,但小智承認當時是有些幼稚相信香港政府會因為行動而轉變,而事實卻是政府無視他們的動作。但即使如此,再來一次的話他們仍是會選擇參與運動,因為這是他們信仰經歷中所領受到一種「公義」的行動。阿文指基督徒追求公義的準則,除了以法律來判斷對錯外,還應繼續尋問政府主導下是否在社會結構下合乎公義,能保障、憐憫受欺壓、受剝削的社群,他相信當時學生對香港有公民提名、一人一票的普選的要求,亦是這種對社會公義的追求的表現。Michael則指一人一票未必是學生想像中理想和美好,而且上一輩所佔人口數量比學生多,一人一票的制度下仍是上一輩主導。阿文回應指若果爭取到一人一票的制度存在,世代終有一天會交替,公平的制度會發揮作用。

當警察與學生回到教會

對於教會於運動中對弟兄姊妹所表達的不理解,KK表示雖然預計到警方在這場運動中會被對立方指罵,但令他最累、最心疼的是,當回到教會時,並沒有人體察他們的處境,一味指摘警察的不是,並沒有人為他們說話,令他很是氣憤。學生Mi則記得運動開始後,她回到教會,但在崇拜、禱告中,教牧都沒有提及這場社會運動,彷彿置身平行時空。教牧其後有私下勸她不要到佔領區,怕有危險,雖然Mi明白這勸告是基於教牧對她的擔心,但她無法置在佔領區的年青一代不顧。 Mi亦表示,當她在雨傘運動後報讀碩士時,當中有不少任職警察的同學都會有意無意隱藏自己身份的警察。

使命公民運動發起人之一的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就稱,若學生與警察有同一信仰,應可以有對話空間,但如何對話是一個課題。推動學生與警察於「傘後」對話始於兩年前,多次傾談以來,大家都共識要向更多人分享各人在「雨傘運動」中的感受,面對歷史。但郭偉聯亦坦白說,對話解決不了所有問題,藉由相互對話而開設的對話群組中,仍有衝突氣氛,不時亦有人提出尖銳問題無人能解,但他仍然確信對話的重要,目的要讓問題浮上水面,望藉溝通緩解傘運誤解帶來的撕裂。這次聚會共約二十人出席。


郭偉聯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