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伞运年轻信徒与基督徒警察对话
分享身份及信仰上的矛盾

【时代论坛讯】早前使命公民运动邀请警察以诺团契到香港理工大学与基督徒大专生就2014年雨伞运动的经历对话交流,了解彼此于这场社会运动中的感受。警察以诺团契在八月廿一日晚上于其会址邀请五名以学生身份参与过雨伞运动的年轻基督徒与基督徒警察交流,分享于雨伞运动发生后,自己的身份及在信仰上所领会到的矛盾。

是次到访警察以诺团契的五名年青基督徒,当时都并非在站最前线的位置,大多都是在后面支援。当年八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831方案」,变相为香港人投票选特首设限,与社会上一齐要求、所期望的普选方式有所出入,令部分香港人认为违背了当初回归时的承诺。在「9.28」前的一周,学民思潮、学联等组织发动罢课,不少大专生都响应罢课运动,当时作为专上学生福音团契执行委员的阿文及Mi,以联校基督徒团契的身份在政府总部外举行祈祷会,见证学生冲入公民广场、警方施放催泪弹的场面,又联同天主教大专联会,以文宣工作阐释理念立场,募集物资支援学生运动。

而当时就读宗教及哲学系的小智则忆述,在「雨伞运动」前,于当时他所属的学生圈子中,对于这场运动的气氛已经十分热哄哄,系内的教授对「占领行动」这打着违法达义名号的运动有不少的讨论,亦就此与学生交流,又于罢课活动中开公开沙龙,分析运动与政治追求当中的思辩。现时就读大学二年级的Andrew于运动发生时只是中四,虽然当时在学校间的讨论、新闻的资讯,令他对政府作为有所不满,亦理解占领运动的理念,但他并没有每日到占领区。

一触即发的占领现场

罢课运动最后一晚,前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号召集会群众占领公民广场,在现场的阿文和从传媒得知此事回到现场的小智,分享当时见闻。阿文忆述在前线时,看见双方之间剑拔弩张,情绪都十分不稳定,空气中弥漫一触即发的紧张。小智亦指双方阵型中都有较理智者,才不至使情况恶化。占领中期,阿文亦看见不少于占领区的参与者情绪不稳定,他也不时到占领区作后线支援。

大部分警员都有于2005年WTO韩农示威暴动中执劝的经历,但他们都没有想到雨伞运动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激烈。雨伞运动当时位处后勤的警司Michael表示,明白学生面对的处境,情绪及动机,但基于他作为警察,他的专业就是要维护法规,这个是他们警察的责任及使命。当时为警察祈祷作支援的警察Ceci就认为当时对立的不是警察与学生,而是政府与学生,但他们警察一方在社会上因着他们守住专业的缘故而受责难。

警察KK又向一群年轻人发问,为何基督徒会支持占领运动,因为在他所认识的信仰中,耶稣是主张以非暴力手法对抗不公义的。小智就表示,其实一开始由戴耀廷教授所提出的运动就是以「爱与和平」非暴力作为原则,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他又称运动都以一个非暴力的原则推动,虽然偶有冲突碰撞,但至少对比2016年的旺角冲突来说已经很和平。KK表示,他明白运动当初有和平的理念,但他按经验知道,这麽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必然生乱,走向暴力,「我们也不喜欢这么多人,若然这场运动再持续更长时间,必定有人死。」他又问到当运动出现暴力这种与当初预想不同的结果时,基督徒是否就应该撤出?如果当初知道运动不能达至预期后果,又会动乱时,还会否参与?Michael亦指学生不应误信戴耀廷的指挥,因为戴耀廷的理论根本无法控制占领现场所发生的动乱。

小智与Andrew就表示没人能百分百肯定事情走向,但小智承认当时是有些幼稚相信香港政府会因为行动而转变,而事实却是政府无视他们的动作。但即使如此,再来一次的话他们仍是会选择参与运动,因为这是他们信仰经历中所领受到一种「公义」的行动。阿文指基督徒追求公义的准则,除了以法律来判断对错外,还应继续寻问政府主导下是否在社会结构下合乎公义,能保障、怜悯受欺压、受剥削的社群,他相信当时学生对香港有公民提名、一人一票的普选的要求,亦是这种对社会公义的追求的表现。Michael则指一人一票未必是学生想像中理想和美好,而且上一辈所占人口数量比学生多,一人一票的制度下仍是上一辈主导。阿文回应指若果争取到一人一票的制度存在,世代终有一天会交替,公平的制度会发挥作用。

当警察与学生回到教会

对于教会于运动中对弟兄姊妹所表达的不理解,KK表示虽然预计到警方在这场运动中会被对立方指骂,但令他最累、最心疼的是,当回到教会时,并没有人体察他们的处境,一味指摘警察的不是,并没有人为他们说话,令他很是气愤。学生Mi则记得运动开始后,她回到教会,但在崇拜、祷告中,教牧都没有提及这场社会运动,彷佛置身平行时空。教牧其后有私下劝她不要到占领区,怕有危险,虽然Mi明白这劝告是基于教牧对她的担心,但她无法置在占领区的年青一代不顾。 Mi亦表示,当她在雨伞运动后报读硕士时,当中有不少任职警察的同学都会有意无意隐藏自己身份的警察。

使命公民运动发起人之一的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助理教授郭伟联博士就称,若学生与警察有同一信仰,应可以有对话空间,但如何对话是一个课题。推动学生与警察于「伞后」对话始于两年前,多次倾谈以来,大家都共识要向更多人分享各人在「雨伞运动」中的感受,面对历史。但郭伟联亦坦白说,对话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借由相互对话而开设的对话群组中,仍有冲突气氛,不时亦有人提出尖锐问题无人能解,但他仍然确信对话的重要,目的要让问题浮上水面,望借沟通缓解伞运误解带来的撕裂。这次聚会共约二十人出席。


郭伟联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