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劉進圖「給下獄青年的信」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四十七:默想祕訣

因佔旺藐視案和旺角騷亂案被判下獄的青年朋友們:

近日的新聞很令人憂心,內地教會遭遇的逼迫與日俱增,信徒承受的壓力和考驗愈來愈大,香港的法治與自由也不斷遭受衝擊,政府設定的「紅線」愈來愈多,許多是為了滿足中央的政治要求,並非建基於社會的真實風險,制衡的力量正不斷減弱。經歷了過去四年的政治洗禮,你們對這個時代的危機,應該看得很清楚,要有心理準備,這樣的時局可能維持一段頗長的日子,我們格外需要彼此記念,互相扶持。

這封信函較原訂的時間遲了一星期才發表,原因是我大意,從冰島回來後倒時差,計算錯了日子,以致上週五完全不察覺已過了兩星期,該動筆寫信了。我是怎樣發現這錯誤呢?

上週六中午,我從中文大學下課後(我在那裡教新聞系學生傳播法),出來九龍市區用膳,剛在餐廳坐下不久,有一位中年女士從鄰座過來,很客氣地問我是否劉先生,然後告訴我一個真實的故事,她家裡聘請了一位本地兼職家傭,家傭看到她的書架上有《給下獄青年的信》,把書借回家看,週末過後歸還,告訴她逐頁仔細看了,很受感動,學會了怎樣為這時代的年輕人祈禱。她說完這個故事就返回自己座位,我坐著思索良久,心裡很感謝上帝,不管這些信函對你們是否有幫助,最低限度信函幫助了好些信徒,讓他們懂得怎樣關心你們、接納你們、為你們禱告,這就足夠了。然後,我想到新的一篇信函該告訴你們這故事,然後,我就發現自己算錯了日子,幸好上帝藉著祂的「天使」提醒我,因為不想「急就章」,決定將錯就錯,延至這個週末發表,剛好碰上雨傘運動四週年這個對你們有特別意義的時刻。

剛過去的週一早上,我應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教育部邀請,在一年一度的學校教育日教師研討會上,為循道會的中小學及幼稚園老師做講座,講題是「時代中的磐石」。我在講座上扼要分享了我對現今這時代的基本分析,對基督作為信徒生命磐石的基本描劃,然後介紹了神學家潘霍華和盧雲神父的靈修默想方法,這是在變動不安的時代中捉緊生命磐石的祕訣,沒有其他替代方法,我以自己受傷後內在的心靈旅程和外在的現實考驗,來說明默想之訣為何與面對時代洪流衝擊息息相關。講座結束後,我覺得該把潘霍華和盧雲的默想方法告訴你們,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潘霍華為了裝備他的神學生,面對納粹政權帶來的殘酷戰爭,以及無處不在的制度暴力,於一九三五至三七年間,在芬根瓦地下神學院,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神學課程和集體生活模式,要求過去只懂神學教義和理性析經的神學生,每早花三十分鐘,按指定章節默想聖經,多數是詩篇的經文,用一整個星期來默想同一篇,默想的方法是慢慢閱讀,直至某節或某字詞觸動心靈,便聚焦在該句或該字詞上,自由聯想,以心聆聽,祈求上帝藉這句這字向自己說話。到了週末,潘霍華和學生聚會,分享彼此在那星期默想同一詩篇的心得。

第十四封信中,我也談及潘霍華這段經歷,神學生們起初很反對這樣做,認為這是胡思亂想,不是理性的神學訓練,而且太似天主教修道院的作風,不符基督新教的傳統,他們在潘霍華的堅持下勉強嘗試。數年後,許多神學生被徵召上戰場打仗,在沒有教會、沒有聖經的戰壕上,他們寫信給潘霍華,感謝他讓詩篇經文印在他們心上,成為戰場上最重要的禱告憑據與動力。地下神學院被蓋世太保封掉之後,潘霍華放下一切雜務,用幾個星期時間寫成了《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一書,總結芬根瓦經驗,並視之為戰後德國教會復興的依據。對潘霍華來說,面對邪惡暴力的世界,信徒個人最重要的任務是忠誠地追隨基督,而信徒群體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在神的話語的基礎上活出彼此相愛、服事他人的生命。

《團契生活》一書影響了許多人,包括泰澤發起人Brother Roger,他和幾個決心追隨基督過修道生活的弟兄在法國荒郊一起生活,每天三次禱告,又差派修院弟兄去不同國家與最貧窮的人一起生活,這個群體獲得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的共同尊敬,促成了跨宗教的靈修和對話,也成為了國際青年運動的重要基地,每年有大量青年人去泰澤「朝聖」,尋求心靈的提昇與超越,香港有許多教會引入了泰澤式祈禱會,很受信徒歡迎。我是在受傷後閱讀《潘霍華傳》(作者是Eric Metaxas),看到《團契生活》說的詩篇默想法,便開始每天早上默想幾節詩篇。

回想四年前,雨傘運動剛開始那幾天,我非常擔心學生的安全,不斷有消息傳出,政府可能在國慶節假期結束前用武力清場。我早上默想詩篇,那時剛好讀到詩篇一二七篇第1節:「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這節經文給我很大的安慰和信心。我向來以看守者自居,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對城市的使命就是每天看守,發現有重要的事情就第一時間準確大聲地說出來,當時受了傷行動不便,週一至週五早上都去復康院做物理治療,其餘時間在家看書或看新聞,空自焦急擔憂,甚麼都做不了,但上帝安慰我,告訴我祂在看守城池,因為有許多上帝的子民在迫切為這城禱告。歷時七十九天的佔領運動和平結束,沒有一宗嚴重傷亡,旁人看是幸運,我卻深信是上帝施恩眷顧。

盧雲神父以靈修學著名,任教於耶魯和哈佛的神學院,但從六十年代起,他參與了許多美國的社會運動,包括反核示威、黑人平權大遊行等,又四出奔走為中南美洲的窮人請命,要求美國停止政治及軍事介入,他的靈修學和社會參與向來是分不開的。七十年代末,他獲邀到羅馬講學,把見聞和講章寫成了《羅馬城的小丑戲》,在這本小書的其中一章裡,和讀者分享了他的靈修默想方法。

盧雲認為,人的腦袋會不停運作,就算是在休閒狀態,甚至在睡夢中,其實思緒仍然活躍,像不覊的野馬四處奔跑。使徒保羅說,要不止息的禱告,並非叫信徒放下世務,不去想工作、生活、家庭,像隱居沙漠的修道者那樣,每天長時間禱告,而是要我們活在禱告的狀態中,意識到上帝的同在,在這樣的意識中過每一天、做每件事,而培養這種意識的唯一辦法,就是建立起默想的紀律。

盧雲神父使用天主教的彌撒禮文書,這些禮文書把整部聖經分解了,放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彌撒經文中,每篇都有詩篇句子和福音書章節。盧雲喜歡在晚間睡覺前,閱讀明天黃昏的彌撒禮文,尤其是禮文中的福音書經文,他會反覆閱讀這些記載耶穌生平和教導的經文,然後聚焦在其中一句或一字詞上,讓這句這字引領他進入夢鄉。翌日,他會劃出特定時間,重新看那段福音書經文,在腦海裡描劃一幅圖畫,展現福音書的記載,例如浪子回家的比喻、耶穌平靜風海的記述,他會通過圖畫的想像來代入耶穌的處境,體會耶穌的思想和心情。

潘霍華的默想是概念主導的,甚麼是愛、甚麼是公義、真理是甚麼、詩篇句子裡一個常見的字詞,都可以讓他作許多神學上的聯想。盧雲的默想卻是影像主導的,他尤其喜歡名畫家林布蘭根據聖經故事繪畫的巨型油畫,可以在博物館裡對著真跡看多個小時,直至畫作的每個細節都深植腦海。盧雲在羅馬城裡閒逛,看到許多小丑在街頭賣藝,討過路人歡心賺取打賞,盧雲腦子裡就出現一組畫面,世人看為愚拙、對社會無用的邊緣人,卻是大城市裡唯一願意討基層人民喜悅、衝破都市冷漠讓人重展笑容的一群人,這不就是基督徒應有的身份嗎?

(原載於作者Facebook)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