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使命商道論壇系列

油鍋裡的堂會實踐

失傳成為習慣
 
不論是咸煎餅、油條或牛脷酥,總是新鮮炸起、熱騰騰的時候配上粥麵最美味。可惜近代能提供現炸油器的粥店已經非常少,所以大家已習慣接受放得耐已經不再香口、扁了及溫吞吞的三寶。要食得好,除了作顧客需要有堅持及要求,做廚師的更不惜多花一分功夫,常常保持操練,才能將好及高的品質留傳給後代。教會有二千年的經歷,曾與不同年代的國家、文化、權力交過手,不斷地經歷油炸、冷卻、溫溫吞吞的日子;到底經歷過新鮮或隔夜的時間後,當代教會要炸出怎樣的咸煎餅、油條或牛脷酥,讓門徒能成為真正味道的門徒呢?
 
教會就是學校
 
基督徒面對不同年代的處境,是否活得出跟隨主耶穌的身份與行動,就是教會的責任。當教會能將天國的視野,成為培育信徒的材料,這批信徒就會成為新鮮熱辣,人人期待的出品。因此,教會就像一位廚師,要多花一分功夫,常常保持對所出的食物(就是信徒)有要求。事實上,教會除了新、舊約聖經,其實還有常被忽略的教會歷史,這一切都是耶穌的門徒應該要學及深入了解的。當門徒能將創天造地的神,怎樣在過去歷史裡對人的拯救、憐憫與愛的實踐,與我們在罪惡世界的惡事,能從自己不斷失敗的過去重新整理,便能加深體會聖經與教會歷史的重要,不再單單只是菜單上的一堆文字,而是真實能拿在手上、聞到香味、食到甜酸苦辣,能更立體地有背後培育出來的汗水故事。教會就是需要將這些真正的材料,在當代的處境裡成為培育信徒的基礎。
 
門徒所學及經歷的,不再是紙上談兵的課程;而是能面對真實世界種種挑戰的實踐生命培育。門徒需要渴求的,除了是屬靈生命的平安,更需要是從神而來的實踐智慧;讓跟隨耶穌的門徒,可以穿梭於相信耶穌及未信群體之間,梳理在生活裡各種在是與非之間的倫理判斷及生活方式。
 
基督徒倫理就是身份與踐行
 
基督徒在社會裡與各種文化、宗教等等差異之中所實踐的生命見證,就是基督徒倫理;亦是復活的主耶穌,在我們等候祂再來之前,即天國降臨在地上這段日子之間,跟隨祂的門徒應有的生活方式。這種天國在地上的踐行,本文藉三個層次:思維、眼界與行動,來表達當代教會可以思考及實踐的可能,並嘗試借用韋爾斯(Samuel Wells)的《現編倫理》(Improvisation: The Drama of Christian Ethics)來表達:
 
一、思維:韋爾斯指出,我們是一群活在所有都屬神恩典下的生命,就算在人眼裡是壞事(其實我們這群罪人本身就是壞事的始作俑者),在神手中卻可以將它改變成為合神意念的好事。因此,跟隨耶穌的門徒應以超度接受(overaccept)的方式來面對難關、困窘,因為我們都在神創造世界的大故事裡,我們的確可以多一點幽默來觀看神奇妙的工作。
 
二、眼界:對於耶穌基督的身體(教會),我們自視為「正常」的人,其實是沒有將「正常以外」的人(弱勢群體)歸入為天國視野之中。因此,我們會將正常以外的弱勢群體,視為苦難與不安;這正是很多正常人未能踏出的安舒區。佘枝鳳博士在「潘霍華的殘障神學」講座指出1,唯有徹底將耶穌基督的身體,應理解為包括「正常」與「正常以外」的人,才能完整地認識耶穌的身體。因此,教會本身就是需要有兩者在其中才是完全,才能顯出主耶穌身體的整體性。
 
三、行動:韋爾斯借用戲劇的語言,表達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其實是一種即時現編(improvisation)的踐行(praxis)。因為演員們已有完成了的劇本(就是主耶穌從道成肉身至完成十架的救贖事件),所以便能在失去劇本的舞台上仍然可以放心演出,不用害怕因忘記了對白或情節,因對團隊能有充足的操練及信任,也能互相補足而完滿演出。
 
當主耶穌完成了對罪的十字架拯救事件,在歷史裡寫下了超越死亡而復活這非常精彩的事件以後,一切對罪的指控已經完結。祂只是在給我們充足的時間悔改,直等到祂再來。因此,教會在聖靈帶領下便成為培育門徒,活在這段神已得勝的時空裡,我們可以藉超度接受的思維向世界報好信息,因為神已從死亡裡復活,祂已將一切我們看為惡的事可以改變。並且,藉著祂的教會,能有天國的眼界讓一切願意悔改的參與在其中,我們不再用世界的眼界看人與人的分別,不再需要以為我們是有能力去幫比我們不正常的人;相反,我們本身就是需要與他們一起生活,我們才能一起被神看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身體。
 
教會,就成為一個培育門徒生命更像主耶穌的學校,在其中除了讓人認識主耶穌相信福音,更需要讓弟兄姊妹對天國的觀念、人與人一起的完整身體視野,建立不斷的操練、不斷的綵排,才能讓門徒行走在世界裡工作及活出生命見證之時,仍然可以因突然而至的問題或難關,有一種現編的踐行,成為基督徒倫理的生命表現。否則,當我們沒有天國的思維與完整基督身體的視野,門徒的實踐便只會不斷從世俗主義當中借用世俗的倫理觀,卻勉強加入聖經裡不對時空的片面教導,便以為能利用信仰智慧成為當代一種信仰解難遊戲。
 
有要求的廚師與食客
 
今天的教會,常被人視為只懂用口講卻失去了行動的先知。若我們仍未能從思維、視野及行動,實踐出主耶穌復活福音帶來的生命更新及社群轉化,教會就會好像那些習慣售賣不再現炸油條的店舖,食客最後只會一位一位的離去,到時想再開鍋油炸新鮮食物,大家更難走回來幫襯。當我們今天願意重新燒起一鍋滾油,讓人能重新品嚐脹卜卜的咸煎餅、鬆脆的油條或牛脷酥,這種與別不同的滋味便會馬上被分辦出來。教會唯有肩負起與肢體一起不斷操練、不斷培育門徒的使命,才能讓世人看的見基督徒倫理與世俗倫理的分別;讓門徒知道不妥協的門徒身份踐行,的確可以產生對世人真正的吸引力。

(使命商道論壇系列文章)

 


1.「潘霍華的傷殘神學」〔網上資料〕;取自香港浸信教會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hkbaptistchurch/videos/10156687798839954/);瀏覽於 2018年9月2日。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