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明日大嶼揭示今日沉疴
教會民間愈趨休戚與共

新一份《施政報告》越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在大嶼山東面水域興建一千七百公頃的巨型人工島,預計容納七十萬至一百一十萬人口。觀乎特首林鄭月娥上週末對傳媒表示,如果再有需要,南部還有潛在地方填海,又將大幅填海造地與「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的公私營合作談判相提並論,似乎事情正在牽動另一層次的討價還價盤算。然而對於民間社會而言,觀乎這個「明日大嶼」願景,大家既為計劃可能耗盡庫房為未來擔憂不已,更為如斯龐大的計劃未經公眾諮詢就拍板推行而憤憤不平。當面對全球經濟步調不穩,又親身感受過極端氣候的威力正逐步浮現,對於這城尚存的經濟、生態資源,港人自然格外珍惜。然而當一個政府經常為揣摸上意而不時踐踏港人政治權利(取消立法會選舉參選人資格)及言論自由(取消外國記者工作簽證),甚至在之前的全民退休保障到今天的土地供應事宜均不顧諮詢程序公義,港人對未來的願景又可以從哪裡談起?

由上街遊行的一呼百應,到廿四小時內逾萬反對聯署蜂擁而至,在在說明民間社會的不滿程度,亦一洗近年「行動無用論」的頹風。的而且確,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當權者,他們的作為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愈來愈脫離港人的心聲與價值,甚至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今天有誰相信填海造地只需面對兩米高的海浪?);港人也不是聖人,也有自身的貪婪與軟弱,但這並不表示香港市民會放棄自身那份經歷了數十年淘煉的公義訴求、世故洞察,以及愛護香港之心。當極權的陰魂盤桓於這城上空,當那空中掌權者意欲摧朽人心,港人對公義與憐憫的表達,無論是關乎大地抑或是關乎人道與人權,總要在建制內外,在公在私的繼續表露發聲,無論得時不得時,更不是為了一時的掌聲與果效。面對更大的挑戰,民間社會就需要更多出自生活,發自內心的信念抗衡,互相守望。

作為民間社會的一份子,香港教會群體對社會那發自信仰的真誠表達,其實也跟社會大眾憂戚與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與民生關注委員會土地小組的網上聯署,有不少本乎信仰的內容,仍取得相信為數不少的教外朋友支持加入,亦讓聯署由一會之事變成全港之事。由社會到政治到經濟,擺在香港前面的挑戰與壓力,愈見嚴峻。而整個民間社會的不同成員,無論大家原本有多少分歧,均需要一同面對挑戰;漸行漸近,自然而然。作為民間社會的一員,香港的教會群體如何既能求同存異,守望社群,又能表達上主的憐憫、聖潔與公義,肯定是未來日子裡一份迫到埋身的重要功課。求主憐憫和加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