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代講場最新文章

黑暗與星光:寫在十一月十九日佔中審訊前

陳健民老師在香港中文大學最後一次講課,其中他說:「在最黑暗的環境,才會見到星星。」與其他八人(戴耀廷、朱耀明、鍾耀華、張秀賢、陳淑莊、邵家臻、黃浩銘和李永達)將面對十一月十九日開審的他還可以說出這浪漫的話。然而,當細心聆聽他當日的講課,他這句話是對靈性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的體會。

黑夜給人的感覺是負面的、失望的、無力的,甚至經驗到意義和方向的迷失。這種陷於深淵的空虛感受可以是很長時間,甚至一生也無法轉變。在基督宗教傳統,黑夜可以是或轉化為一種靈性體驗,即與上主更親密或更靠近真理,因為黑夜是由生命聖化而產生出來的痛苦。表面看來,黑夜是由外在環境製造出來,但靈性黑夜是因人對真理、愛與和平的堅持而產生的個人狀態。換句話說,那些對真理、愛與和平沒有關懷和執著的人不會陷於黑夜。同樣,那些行不公義的也不會陷於黑夜。因此,靈性黑夜是交織在痛苦和盼望、現實與真實、殘酷和喜悅中。

這使我想起馬丁路德的十架神學。當我們認為作為聖子的耶穌不可能被打敗、不可能被凌辱和不可能被殺時,但耶穌卻被釘在十字架,與被凌辱者一起被凌辱,甚至最後死了。被殺的耶穌代表不公義、暴力和惡人最後勝利了。這是黑夜,徹底的黑夜,因為公義、和平和美善沒有位置。然而,贏了一場戰役的不公義、暴力和惡人不代表他們贏了一場戰爭(winning the battle, not the war),因為耶穌被復活了。耶穌復活不是另一場戰役,而是一場戰爭(神學上,這是終末)。上主使耶穌復活肯定所選擇的公義、和平和美善,但殺耶穌的只有審判。

在靈性黑夜,我們學習忍耐,保持以公義、和平和美善與黑夜所反映出的諷刺共存(live with)。共存提醒我們生活不一定要戰勝黑夜(live above)才算贏。同時,共存也提醒我們不要向黑夜投降(live under)。共存不關乎平衡點,而是接受時勝與時敗的現實。當生命不是由取勝和打敗來決定時,我們更有自由在勝與敗中遊走,踐行公義、和平和美善,不被失敗打敗,也不被勝利佔據。

第二,靈性黑夜超乎我們既定的邏輯和想像,因為我們沒有想過疑惑、無奈、無助、無力、不安竟然可以成為成長之路。成長不是以面對逆境的能力來理解,而是以回復和保持初心來理解。初心是一個由被呼召和回應呼召的我所建立的真我。在黑夜,我們反問:甚麼是重要?甚麼需要放下?甚麼要悔改?甚麼需要承擔?然而,有人被黑夜佔領了,變得恐懼、放棄、憎恨,甚至暴力。因我們對自己靈性的留意,黑夜只有描述之意(descriptive),沒有決定之力(prescriptive)。

第三,「在最黑暗的環境,才會見到星星。」這是甚麼的星星?這星星對在黑暗的環境有甚麼意義?這星星是由上主和不同人散發的盼望,但這是抵抗盼望的盼望(hope against hope)多於抵抗絕望的盼望(hope against hopeless)。抵抗絕望的盼望是受絕望決定其盼望內容。當由絕望而建立的盼望不能達成,我們仍是失望。反而我們以抵抗盼望的盼望,放下對盼望的控制,我們更有空間見到更多星星。

黑夜是真實的,我們的無奈也是真實的,但黑夜從沒有能力搶走我們的團結,我們的承擔,我們的盼望。原來,我們就是這星星群之一。在靈性黑夜,讓我們彼此照耀,為這城求愛與和平。

(本文為作者十一月十七日晚上於佔中審訊前祈禱會的分享講稿。出席聚會的包括佔中三子及其他同案的大部份被告,陳日君樞機亦有在祈禱會分享信息。正式審訊於十一月十九日展開。)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