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故事

【長河逐浪】

冬天來了,誰準備好迎接春天?

一九四一年的聖誕節,對香港來說是災難的起頭。那天,日軍接受港英政府投降,香港開展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社會悲慘無望,教會亦自身難保。不少信徒離港,到未被日軍佔領的「自由中國」地區(Free China)。而香港的教牧同工亦有走有留,都是服事流離各地或留守家園的群羊。(見1619期本欄〈「六両四」的匱乏歲月〉)

這段日子,本地的西籍信徒和教牧,除了有軸心國背景者之外,其他都投進集中營。然而聖公會何明華會督(Bishop Ronald O. Hall)並不在其中,當時他剛巧按安排在美國短暫遊學。這趟行程背後其實有一段插曲,那年何明華的家眷經已撤離香港,而何明華原本希望留港看守羊群。不過在聖約翰座堂與他同工的好友Leonard Wilson堅持,只有何明華按原訂計劃到美國遊學,Leonard Wilson才接受任命前往新加坡當主教,結果何明華依計劃赴美。倒是後來新加坡也落入日軍手中,Leonard Wilson成為階下囚,備受虐待。

至於何明華,在他完成美國之旅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無法回港。他只好先從美國回到不斷受德軍空襲的英國,和妻兒稍作團聚;然後取道印度,於一九四二年的聖誕前夕抵達未有淪陷的昆明,之後一直留在自由中國地區四處探望會友達兩年多之久。事實上在戰前,何明華負責的維多利亞教區,覆蓋範圍不止香港,還包括南中國地區。

何明華在短暫留英之時,曾到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與官員談論他心目中對香港未來的構思。那時太平洋戰爭才剛剛開始,他們已經想到日軍戰敗之後的事。會議結束後,何明華留下數頁手寫的備忘:「近日的災難,容讓港英政府在重新恢復時有一個作出徹底改變的機會。」他建議,殖民地政府的高層職位應開放予香港的華裔和歐裔英國公民,立法局及市政局的非官守議席應由所有具中學學歷以上的選民投票選出,政府並應資助興建房屋及社會福利工作惠及基層。事實上,當時英國政府一些官員也有類似想法,覺得日後一旦英國從新管治香港,基礎應與戰前的不一樣。這也是香港重光之後,港督楊慕琦嘗試推行政制改革(即所謂「楊慕琦計劃」The Young Plan)的背景,只不過有關計劃後來被他的繼任人葛量洪推翻。至於資助社會服務和房屋方面,港英政府在香港光復後亦沒有即時大力推行,倒是何明華回港後在這些方面不遺餘力,由一九四八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到一九四九年易名的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前身是一九三八年由何明華倡議成立的「難民救濟及社會福利聯會」),還有聖公會內一連串的教育及社會福利工作等,為香港社會打下重要根基。

或許,在極端氣候下,冬天來了,沒有人曉得有多長。然而在隆冬裡,又有沒有人已經準備好,迎接那總會到來的春天?

本篇主要參考:Moira M.W. Chan-Yeung (2015) The Practical Prophet: Bishop Ronald O. Hall of Hong Kong and His Legac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