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讓高齡社會對長者友善
加大公共開支用得其所

一個不實實在在對長者友善的高齡社會,不啻是一個人間地獄。要擺脫社會夢魘,這個「實實在在」就絕不能口惠而實不至。可惜這些年來,特區政府縱然財政充裕,當面對一個快速高齡化的香港社會,政府在安老事務上的表現卻經常左支右絀,令原本需要盡快正視的議題得不到妥善處理,最終可以預見:在沒有全民退休保障的前提下,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一群,固然日日活在貧窮邊緣;經濟條件沒那麼差卻又為著下一代居住需要而無法以物業做「逆按揭」的中產階層,面對「高處未算高」的全港人均壽命,擔心未來不夠養老錢,心理壓力一樣不好受,直到終老的一天。

當然,這局面並非不能改變,但需要正面面對。我們不會忽視人口老化的現實和挑戰,但更不應忽視受影響的長者在種種政策安排的轉折裡所面對的經濟轉變和心理折騰;偏偏特區政府在這些需要份外「用心」的事情上均差強人意。例如近日將退休年齡由六十歲提升到六十五歲的爭議,一方面要勞煩研究長者福利多年的榮休老教授來教導特首如何說一句體恤基層市民的話;另一方面銀髮招聘市場那尚待拉近的供求落差卻未有得到正視,只換來「六十歲未為老」的機械式應酬,結果讓有需要的長者忽然跌入福利網漏洞,大失預算惶惶不可終日。試問這是否一個對長者友善的社會?幾十年的辛勞換來這樣的晚景,是否值得?

長者的晚期臨終照顧,明顯是另一個急需正視的議題。就如今期的頭版專題及跨頁所探討,港人對於死亡的忌諱之深(像「凶宅影響按揭」這現象所揭示的),再加上法律及資源配套不足,使紓緩治療等一系列晚期治療措施不容易走入社區;這導致原本已負荷過重的醫院百上加斤,卻又迫使絕大部份的長者都要在醫院離世,無法如海外社會般普遍在家中安然終老。若政府不加強資源,使社區有足夠的晚期治療配套,並增加醫護人手,那就非但移風易俗無望,長遠更會將長者與其他市民的醫療需要對立起來,對社會百害而無一利。這樣的公家錢,不能不花。但特區政府對基層錙銖必較,對基建卻把關鬆懈(立法會給廢掉把關武功更不消提),抱著這樣的心態,政府如何能用心看待高齡化的香港社會,使人人得以安心度餘暉?

歸根結柢,面對社會變化與人生變幻,一個社會總不可能將養老單單看為「自己顧得掂自己」的一己私事;反之,這必然涉及互相照顧的公益層面,無法抹煞。而背後所需要的,不單是面對社福安全網的小修小補,更是政府用心加大公共開支的運用,來為互助文化加添重要動力,這才是公義。

人生的終極在乎上帝,但人生在世如何互相扶持,使長壽不再成悲歌,卻在乎你我的用心與行動。照舊約以賽亞書的遠象,伴隨著「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六十五20)的,是「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六十五22)。上主所賜的福樂,總是建基於公平公義之上。這個方向,在香港有多少人能夠努力達致?求主呼召和加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