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基督徒應如何看待靜觀和禪修?

在西方,「靜觀」也不單只作為個人的興趣性實踐,也成為在政府部門(包括軍方和醫院)、體育機構、學校、社區中心、基督教非牟利機構,及私人牟利機構的活動項目。並且,其相類似而又強調非宗教性的佛教「禪修」,也廣為大眾歡迎,就算是基督徒也參與在其中。

但這些標榜對身心靈皆有幫助的實用性靜觀和禪修,究竟源於何處?它們有宗教意味嗎?這與基督教信仰是否有所衝突?基督教機構(學校、社區中心)應否主辦或協辦?教會可否鼓勵或勸阻參與?及基督徒個人應否參與呢?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但鑒於篇幅之限,只可以作簡潔的闡述。

近來傳媒有關靜觀療效(這詞譯自英文的「Mindfulness」,台灣譯作「正念」)的報道愈來愈多,例如二○一八年十一月八日「新生精神康復會」發佈「靜觀21天導航——失眠篇成效發佈會」、十二月五日中大「靜坐等『靜觀』訓練有助舒緩更年期焦慮症狀」、十二月卅一日《鏗鏘集》的「一切由心造」,及二○一九年一月六日《經緯線》的「心之校園」。事實上,自廿一世紀始,有關「靜觀」的研究便劇增,例如:廿世紀時,含「mindfulness」這字的文章,在Google Scholar每年只引用不到一千次,但自廿一世紀開始到二○一三年為至,已升至一萬五千次。1

從巴利文及梵文字源說起

T. W. Rhys Davids 是其中一位最早期研究印度巴利文(Pali)的西方人,也是首位將sati翻譯成英文mindfulness的人。2 雖然自此mindfulness便成為了主要的英文翻譯,但在語義學的領域上,Pali並非完全等同於英文的mindfulness。並且,古代佛教的sati是否等同於現代英文的mindfulness,便更是複雜的問題了。牛津網上字典,mindful和mindfulness是用於「指瑜伽的哲學和佛學」,3 意為「完全意識到那一刻,同時自我意識到和專注到這意識,」4 及「是完全意識到那一刻的冥想狀態」。5 明顯地,當Rhys Davids首次選擇使用mindfulness來翻譯sati時,他必然已認識到這英語在當時的更廣泛用途:「擁有好的記憶力」(possessing a good memory)、「十分關注」(full of care)、「深切注意」(heedful)、「深思」(thoughtful),及「意識到或為意到」(being conscious or aware)。6 讀者需要明白到英文mindfulness被用作翻譯巴利文sati或梵文smrti,原因是並沒有完全等同的翻譯。7 

Rhys Davids指出在詞源上,巴利文sati意為「記憶」(memory),因此,這字在佛教的典籍中,是指專注的方法,代表著重新演繹的東西。8 Sati不單只指回憶過去,也指保持著或緊記一些東西在腦海中。而此字在早期的佛教典籍中簡指「保持或緊記在腦海中」(keeping or holding in mind)。Paul Griffiths認為在語義學上,梵文smrti「等同於英文的記憶和專注」(spans that of memory-words and attention-words in English)。9 故此,佛教典籍中的smrti應是介乎於過去的「記憶」(memory),和毫不分心地「專注於」(paying attention)冥想的事物之意來理解。 10故此,無論中文以靜觀抑或是正念來翻譯英文的mindfulness,也應按照巴利文sati和梵文smrti之原意來理解。

靜觀的定義與發展

著名靜觀推廣者卡巴金(Kabat-Zinn;1944-;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為Mindfulness一詞下定義說:

「『靜觀』是一種每時每刻的不論斷意識。這是藉著專注於那些我們平日從來都漠不關心的事物而培養出來的。它是一種系統性的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建立新類型的中介、控制,及智慧。其基礎是我們專注的內在能力,和自然地以某種特定專注方法,而產生的意識、洞察,及憐憫。」11

近年靜觀的普及性,一般都認為是由卡巴金所引發。他於一九七九年在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創立「以靜觀為基礎的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的計劃,以治療長期病患(chronically ill)。MBSR結合了靜觀默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身體意識(body awareness)及瑜伽(yoga),以幫助人們成為更加mindful。這計劃燃起了將靜觀的概念和練習應用到醫藥去,以治療健康和有病的人之各種狀況。12 卡巴金為他所成立的MBSR解釋說:13

自從這診所於一九七九年成立之後,MBSR便在醫學、精神病學,及心理學之中,漸漸地成為一個新的和不斷成長中的運動,這可稱為是一種「參與性藥物」(participatory medicine)。這個以靜觀為依的療程(mindfulness-based program),給予人們一個機會,更完全地參與,使其更加健康,以補充他們所接受的藥物治療。當然,他們需由原初的狀態開始這挑戰。換言之,自己親力親為,並非靠別人代勞。

卡巴金的靜觀七種態度

研究指出,胡思亂想和憂慮引致精神病,例如:憂鬱和焦慮,而以靜觀為基礎的介入卻能有效地減低故思亂想和憂慮。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自一九七○年代,便已基於靜觀來建立了大量的治療應用,以幫助那些各類型的心理狀態的病人。例如:靜觀的實踐被應用去減低抑鬱的癥狀、減少緊張和焦慮,及治療毒品。靜觀對於精神病也能帶來各樣的治療果效,甚至可以預防精神健康的問題。臨床研究也發現在不同類別的病人以及健康的成人和兒童身上,靜觀都能帶來身體上和精神健康上的好處。卡巴金的學說和同類型的模式,都廣泛地被學校、監獄、醫院、老兵中心及其他的環境所採用。並且,靜觀課程也被應用以獲得額外的效果,例如:安老、 減肥、運動表現、特殊需要兒童,及產前後的治療。14

卡巴金解釋他所建立的MBSR,是以七種的態度作為支柱:15

一、不批判 (Non-judging)靜觀的培養,是要藉著專注於當下每一刻的經驗,並且盡可能不要因個人的信念和見解而有所好惡。重點是要留心所要發生的事情,而並非是要作出批判。

二、忍耐 (Patience):忍耐是一種智慧。它引證著我們明白和接受,有些時候,事情是有它自己的時間才適宜揭露的。

三、初心(Beginner’s Mind):要看每一件事情就如是你初次看它一般。要相信事情可以有新的可能性,而並非只是按照我們過去的常規而發生。每一刻都是獨特的。

四、信任(Trust):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自權的權威(就算像是犯錯),多於只是經常性地依靠外間的指引。

五、不強求(Non-striving):目的本身是一種障礙。靜觀就是甚麼都不要做。除了做回自己之外,甚麼目標都沒有。

六、接受(Acceptance):接納自己,按事情的現狀來接受它們,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改變它們。

七、放手不執著(Letting Go):不要為事物作出篩選,只管接受它們的本相。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只要為意到它們的存在,但不要抓緊它們,讓它們離開便是了。


此外,卡巴金還另外提出一些對培養靜觀的態度:不傷害、慷慨、感恩、自制、饒恕、仁慈、憐憫、身同感受的喜樂及鎮定。並且,靜觀也是要培養一個人的委身、自律,及自發性動機。16 「靜觀」的操練模式有眾多種,最重要的是留心和作有節奏的呼吸,其餘的模式包括:靜坐冥想(Sitting Meditation)、「身體掃描默想」(Body-Scan Meditation)17 ;培養力量、平衡及彈性的瑜伽冥想 (Yoga is Meditation);步行默想,一日靜觀(退修);日常生活中靜觀;八週的「靜觀減壓」(MBSR)。


卡巴金所創立的八週「靜觀減壓」(MBSR)中,他規定了每週要作的各種靜觀操練模式和次數,並跟著課程附上的各音樂光碟(CD)而操練:18

第一、二週:每週六天,操練四十五分鐘的「身體掃描」(CD#1)。每天操練十分鐘的「靜坐冥默」。

第三、四週:每週六天,交替操練四十五分鐘的「身體掃描」和「瑜伽冥想1」(CD#2)。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鐘「靜坐冥想」。可以延伸為整個身體的靜坐冥想和呼吸。

第五、六週:每天操練四十五分鐘「靜觀冥想」(CD#3),以「身體掃描」或「瑜伽冥想1」來交替。經驗「靜觀步行冥默」。在第六週操練「站立瑜伽」和一些其他的姿勢(「靜觀瑜伽2」)。隔天操練「靜坐冥想」(CD#3)

第七週:按你自己個人的選擇,每天操練四十五分鐘的靜觀方法,可以選擇單一或是合併。這星期嘗試不用光碟,盡力自己去操練。但若感到太困難,可以回到光碟去。

第八週:重申使用光碟。這星期最少做兩次「身體掃描」。按你認為最好的安排,繼續做「靜坐冥想」和「冥想瑜伽」。若你喜歡,可以做一個正式的「靜觀步行」。


卡巴金所設計的八週「減壓靜觀」著重所要做的靜觀操練形式,但卻並沒有明顯的主題和方向。方間因而有不少以這八個星期「減壓靜觀」為基礎的靜觀模式出現,它們更為有主題和方向性。例如,Linda Lehrhaupt和Petra Meibert所著的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 MBSR Program for Enhancing Health and Vitality,便有以下更為有主題性、教育性、組織性、方向性及群體性的靜觀操練安排:19

第一週:認識靜觀(Exploring Mindfulness)

第二週:我們當如何看世界和我們自己(How we perceive the world and ourselves)

第三週: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 (Being at home in our own body)

第四週:甚麼是「精神壓力」?(What is stress?)

第五週:精神壓力:本能反應抑或是靜觀回應 (Stress: Reaction or mindful response)

第六週:靜觀溝通 (Mindful Communication)

靜觀日營:在安靜中深化操練 (A day of mindfulness: Deepening the practice in stillness)

第七週:好好照顧自己 (Taking care of ourselves)

第八週:回顧與前瞻 (Looking background, going forward)

靜觀與禪修的淵源

可能不太多人知道,靜觀最有力的推廣著卡巴金,他其實是幾位佛教禪師的學生,他們包括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1926-)、崇山行願大禪師(Seung Sahn,1927-2004),及Philip Kapleau (1912-2004)。20 故此,他所教授的靜觀,基本上是源於禪,但他卻嘗試除去當中的宗教性,並加上一些的科學數據來引證其可信性。因此,認識禪便能有助了解他所倡導的靜觀了。

那麼何謂禪?根據教導禪修的聖嚴法師(1930-2009,他曾在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博士學位):「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21 至於禪的內容,他說:「禪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22 他指出,禪修的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23 禪的「調身」,包括坐禪、行禪、立禪及臥禪,跟卡巴金的「靜觀」操練有相同之處。而靜觀的主要方法是專注「呼吸」,這正是禪的打坐時的「調息、調心」方法。24

聖嚴法師指出禪修的功能有幾方面:身心放鬆、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意:無我、捨己)。25 這幾方面,都是基督徒可以認同的。 而禪修的打坐也有三項功能:「第一是達到身心平衡,第二是達到精神穩定,第三是達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26 至於打坐的反應方面,他指出四類:(一)「痛、麻、痠、癢」;(二)暖與熱、涼與寒;(三)氣動;及(四)靈動。他解釋「靈動」中的靈,是指「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靈力,在我們環境裡處處都可能有。」27 聖嚴法師也提醒坐禪者要提防「靈動」,因為容易在打坐期間,受到靈體所控制,所以要十分小心!28 並且,禪修除了「打坐」外,也可以以「念佛」、「誦經」,及「禮拜」來達到修煉目的,這些途徑便明顯與基督徒的信仰有所衝突了。29


總結:基督教當如何看「靜觀」

靜觀基本上是要藉著專注呼吸,和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思想上、情感上,及身體上的種種感受,以達到身心的健康。當中的態度,實源於佛教禪宗的「不執著」。故此,雖然靜觀在淵源上是始於佛教禪宗,但因由於它與禪宗所擁抱的都是身心放鬆、自我肯定、自我成長,及捨己的精神,況且禪宗本身輕看鬼神(如臨濟宗義玄彈師所言:「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臨濟語錄》),30 故此筆者認為「靜觀」基本上與基督教信仰並無重要衝突,所以就算基督徒參與其中,只要是懷著讓身心可以得以鬆弛,以至更為健康為目的,這是可以的。

至於禪修,初級的靜坐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但筆者不會鼓勵),但若涉及「念佛」、「誦經」及「禮拜」的操練,便是不合宜了。並且,要避免「禪修」太深,否則會有遇上靈界入侵的危險!

其實基督教的靈修傳統中,也有默想和默觀的傳統(例如:耶穌會的四週《神操》操練),它們同樣也有平靜內心、減壓、自我認識、自我成長,及群體建立之果效,只可惜今天少有信徒認識如何操練。筆者甚至認為可以發展一套有關「基督敎靜觀」(Christian Mindfulness),只可惜這裡篇幅有限,不能詳述。

(標題與分題為編者所擬)

 

基督徒也「靜觀」?「禪修」?

彭順強將於本社「時代學堂」開辦教授有關靜觀與禪修的課程,有興趣的讀者敬請留意。

內容:
一、「靜觀」和「禪修」的淵源、理念、操練
二、坊間「靜觀」vs基督徒「默觀」
三、「基督徒靜觀」的理念與練習建議

日期:3月1日至15日(逢週五,共三堂)
時間:晚上7:30至9:30
地點:時代論壇社址(九龍旺角彌敦道608號總統商業大廈19B)



參考資料:
1. Kirk Warren Brow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indfulness Science,” in Handbook of Mindful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 Kirk Warren Brow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New York, 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 2016), 2.
2. T. W. Rhys Davids, Buddhist Suttas Translated from Pali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1881), 144, 147, 150, 306. 3. “with reference to Yoga Philosophy and Buddhism”
4 .“fully aware of the moment, whilst self-conscious and attentive to this awareness”
5. “the meditative state of being fully aware of the momet.”
6.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Retrieved January 6, 2012, from www.oed.com.
7. Brown et al.,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indfulness Science,” 10.

8. Rhys Davids, T. W., & Rhys Davids, C. A. F.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Part II (London: Henry Frowde, 1910), 322. 9. Paul Griffiths, Memory in classical Indian Yogacara. In J. Gyatso, ed., In the Mirror of Memory: Reflections on Mindfulness and Remembrance in Indian and Tibetan Buddh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115. 10. Brown et al.,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indfulness Science,” 10-11.
11.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xlix. 12. “Mindfuln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瀏覽於2015年12月16日)
13.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xlvii-viii.
14. “Mindfuln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瀏覽於2015年12月16日) 參Kirk Warren Brow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ed., Handbook of Mindful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6).
15. Jon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London: Piatkus, 2013), 21-31.
16.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31-38.
17. 「身體掃描」(“body scan”),是源自緬甸的U Ba Khin (烏巴慶)傳統,S. N. Geonka (葛印卡)在他於1976年所開始的「內觀課程退修」(Vipassana retreats),教導這種默想練習(「掃」/”sweeping)。自始,它便在世俗的處境中被廣泛使採納,當中並不涉及宗教或文化的處境。 “Mindfuln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瀏覽於2015年12月16日)
18.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581. 19. Linda Lehrhaupt and Petra Meibert,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 MBSR Program for Enhancing Health and Vitality (Novato, California: New World Library, 2017).
20. “Jon Kabat-Zin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n_Kabat-Zinn (瀏覽於2018年12月27日)
21.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臺北市:法鼓文化,2018),9。
22.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9。
23.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10。
24. 「調身、調息、調心的調,就是調整的意思。打坐時候的動作、姿勢與調身有關;調息則與呼吸的出入有關。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會平靜下來。心息相通,心態平靜,各種胡思亂想,種種心理活動及衝動,自然也會穩定下來,是為調息、調心。」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21。
25.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91-111。
26.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93。
27.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96。
28. 「靈動在初期發覺後,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裡想著說:『這是靈體在使我動,不是我自己在動,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我要指揮身體不要跟著靈動。』就能漸漸的擺脫靈動了。」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96。
29.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105。
30. 一行禪師:《見佛殺佛:一行禪師的禪法心要》(台北市:橡樹林文化,2017),65。


參考書目:

1. “Mindfulnes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瀏覽於2015年12月16日)
2. Brown, Kirk Warre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ed. Handbook of Mindful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6.
3. Burdick, Debra. Mindfulness Skills Workbook for Clinicians & Clients: 111 Tools,
4. Techniques Activities & Worksheets. PESI Publishing and Media: Eau Claire, 2013.
5. Kabat-Zinn, Jo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London: Piatkus, 2013. (卡巴金著,黃小萍,胡君梅譯:《正念療癒力》。新北市:野人文化,2013。)
6. Lehrhaupt, Lind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 MBSR Program for Enhancing Health and Vitality. New World: Novato, 2017.
7. Segal, Zindel, Mark Williams and John Teasdale.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3.
8. Stahl, Bob, and Elisha Goldstein.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Oakland, 2010.
9.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編著:《靜觀Mindfulness: 觀心、知心、療心》。香港:知出版社,2018。
10.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台北市:法鼓文化,2018。
11. 鈴木大拙著,林宏濤譯:《禪學入門》。台北市:商周出版,2018。(原著:D.T. Suzuki. An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一行禪師(Thick Nhat Hanh)著,何定照譯:《正念的奇蹟》。台北巿:橡樹林文化,2017。 (原著: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A Manual on Meditation
12. __,陳麗舟譯:《正念生活的藝術》。台北巿:商周出版,2018。 (原著:The Art of Living: Peace and Freedom in the Here and Now
13. __,方怡蓉譯:《佛陀之心》。台北巿:大雁出版基地,2017。 (原著: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14. __,汲喆譯:《見佛殺佛:一行禪師的禪法心要》。台北市:橡樹林文化,2017。

15. 馬克‧威廉斯,丹尼‧潘曼著,吳茵茵譯:《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台北市:遠見天下,2018。(原著:Mark Williams & Danny Penman. Mindfulness: A Practical Guide to Finding Peace in a Frantic World.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