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基督徒应如何看待静观和禅修?

在西方,「静观」也不单只作为个人的兴趣性实践,也成为在政府部门(包括军方和医院)、体育机构、学校、社区中心、基督教非牟利机构,及私人牟利机构的活动项目。并且,其相类似而又强调非宗教性的佛教「禅修」,也广为大众欢迎,就算是基督徒也参与在其中。

但这些标榜对身心灵皆有帮助的实用性静观和禅修,究竟源于何处?它们有宗教意味吗?这与基督教信仰是否有所冲突?基督教机构(学校、社区中心)应否主办或协办?教会可否鼓励或劝阻参与?及基督徒个人应否参与呢?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但鉴于篇幅之限,只可以作简洁的阐述。

近来传媒有关静观疗效(这词译自英文的「Mindfulness」,台湾译作「正念」)的报道愈来愈多,例如二○一八年十一月八日「新生精神康复会」发布「静观21天导航——失眠篇成效发布会」、十二月五日中大「静坐等『静观』训练有助舒缓更年期焦虑症状」、十二月卅一日《铿锵集》的「一切由心造」,及二○一九年一月六日《经纬线》的「心之校园」。事实上,自廿一世纪始,有关「静观」的研究便剧增,例如:廿世纪时,含「mindfulness」这字的文章,在Google Scholar每年只引用不到一千次,但自廿一世纪开始到二○一三年为至,已升至一万五千次。1

从巴利文及梵文字源说起

T. W. Rhys Davids 是其中一位最早期研究印度巴利文(Pali)的西方人,也是首位将sati翻译成英文mindfulness的人。2 虽然自此mindfulness便成为了主要的英文翻译,但在语义学的领域上,Pali并非完全等同于英文的mindfulness。并且,古代佛教的sati是否等同于现代英文的mindfulness,便更是复杂的问题了。牛津网上字典,mindful和mindfulness是用于「指瑜伽的哲学和佛学」,3 意为「完全意识到那一刻,同时自我意识到和专注到这意识,」4 及「是完全意识到那一刻的冥想状态」。5 明显地,当Rhys Davids首次选择使用mindfulness来翻译sati时,他必然已认识到这英语在当时的更广泛用途:「拥有好的记忆力」(possessing a good memory)、「十分关注」(full of care)、「深切注意」(heedful)、「深思」(thoughtful),及「意识到或为意到」(being conscious or aware)。6 读者需要明白到英文mindfulness被用作翻译巴利文sati或梵文smrti,原因是并没有完全等同的翻译。7 

Rhys Davids指出在词源上,巴利文sati意为「记忆」(memory),因此,这字在佛教的典籍中,是指专注的方法,代表着重新演绎的东西。8 Sati不单只指回忆过去,也指保持着或紧记一些东西在脑海中。而此字在早期的佛教典籍中简指「保持或紧记在脑海中」(keeping or holding in mind)。Paul Griffiths认为在语义学上,梵文smrti「等同于英文的记忆和专注」(spans that of memory-words and attention-words in English)。9 故此,佛教典籍中的smrti应是介乎于过去的「记忆」(memory),和毫不分心地「专注于」(paying attention)冥想的事物之意来理解。 10故此,无论中文以静观抑或是正念来翻译英文的mindfulness,也应按照巴利文sati和梵文smrti之原意来理解。

静观的定义与发展

着名静观推广者卡巴金(Kabat-Zinn;1944-;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为Mindfulness一词下定义说:

「『静观』是一种每时每刻的不论断意识。这是借着专注于那些我们平日从来都漠不关心的事物而培养出来的。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建立新类型的中介、控制,及智慧。其基础是我们专注的内在能力,和自然地以某种特定专注方法,而产生的意识、洞察,及怜悯。」11

近年静观的普及性,一般都认为是由卡巴金所引发。他于一九七九年在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创立「以静观为基础的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的计划,以治疗长期病患(chronically ill)。MBSR结合了静观默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身体意识(body awareness)及瑜伽(yoga),以帮助人们成为更加mindful。这计划燃起了将静观的概念和练习应用到医药去,以治疗健康和有病的人之各种状况。12 卡巴金为他所成立的MBSR解释说:13

自从这诊所于一九七九年成立之后,MBSR便在医学、精神病学,及心理学之中,渐渐地成为一个新的和不断成长中的运动,这可称为是一种「参与性药物」(participatory medicine)。这个以静观为依的疗程(mindfulness-based program),给予人们一个机会,更完全地参与,使其更加健康,以补充他们所接受的药物治疗。当然,他们需由原初的状态开始这挑战。换言之,自己亲力亲为,并非靠别人代劳。

卡巴金的静观七种态度

研究指出,胡思乱想和忧虑引致精神病,例如:忧郁和焦虑,而以静观为基础的介入却能有效地减低故思乱想和忧虑。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自一九七○年代,便已基于静观来建立了大量的治疗应用,以帮助那些各类型的心理状态的病人。例如:静观的实践被应用去减低抑郁的癥状、减少紧张和焦虑,及治疗毒品。静观对于精神病也能带来各样的治疗果效,什至可以预防精神健康的问题。临床研究也发现在不同类别的病人以及健康的成人和儿童身上,静观都能带来身体上和精神健康上的好处。卡巴金的学说和同类型的模式,都广泛地被学校、监狱、医院、老兵中心及其他的环境所采用。并且,静观课程也被应用以获得额外的效果,例如:安老、 减肥、运动表现、特殊需要儿童,及产前后的治疗。14

卡巴金解释他所建立的MBSR,是以七种的态度作为支柱:15

一、不批判 (Non-judging)静观的培养,是要借着专注于当下每一刻的经验,并且尽可能不要因个人的信念和见解而有所好恶。重点是要留心所要发生的事情,而并非是要作出批判。

二、忍耐 (Patience):忍耐是一种智慧。它引证着我们明白和接受,有些时候,事情是有它自己的时间才适宜揭露的。

三、初心(Beginner’s Mind):要看每一件事情就如是你初次看它一般。要相信事情可以有新的可能性,而并非只是按照我们过去的常规而发生。每一刻都是独特的。

四、信任(Trust):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自权的权威(就算像是犯错),多于只是经常性地依靠外间的指引。

五、不强求(Non-striving):目的本身是一种障碍。静观就是什么都不要做。除了做回自己之外,什么目标都没有。

六、接受(Acceptance):接纳自己,按事情的现状来接受它们,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改变它们。

七、放手不执着(Letting Go):不要为事物作出筛选,只管接受它们的本相。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只要为意到它们的存在,但不要抓紧它们,让它们离开便是了。


此外,卡巴金还另外提出一些对培养静观的态度:不伤害、慷慨、感恩、自制、饶恕、仁慈、怜悯、身同感受的喜乐及镇定。并且,静观也是要培养一个人的委身、自律,及自发性动机。16 「静观」的操练模式有众多种,最重要的是留心和作有节奏的呼吸,其馀的模式包括:静坐冥想(Sitting Meditation)、「身体扫描默想」(Body-Scan Meditation)17 ;培养力量、平衡及弹性的瑜伽冥想 (Yoga is Meditation);步行默想,一日静观(退修);日常生活中静观;八周的「静观减压」(MBSR)。


卡巴金所创立的八周「静观减压」(MBSR)中,他规定了每周要作的各种静观操练模式和次数,并跟着课程附上的各音乐光碟(CD)而操练:18

第一、二周:每周六天,操练四十五分钟的「身体扫描」(CD#1)。每天操练十分钟的「静坐冥默」。

第三、四周:每周六天,交替操练四十五分钟的「身体扫描」和「瑜伽冥想1」(CD#2)。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钟「静坐冥想」。可以延伸为整个身体的静坐冥想和呼吸。

第五、六周:每天操练四十五分钟「静观冥想」(CD#3),以「身体扫描」或「瑜伽冥想1」来交替。经验「静观步行冥默」。在第六周操练「站立瑜伽」和一些其他的姿势(「静观瑜伽2」)。隔天操练「静坐冥想」(CD#3)

第七周:按你自己个人的选择,每天操练四十五分钟的静观方法,可以选择单一或是合并。这星期尝试不用光碟,尽力自己去操练。但若感到太困难,可以回到光碟去。

第八周:重申使用光碟。这星期最少做两次「身体扫描」。按你认为最好的安排,继续做「静坐冥想」和「冥想瑜伽」。若你喜欢,可以做一个正式的「静观步行」。


卡巴金所设计的八周「减压静观」着重所要做的静观操练形式,但却并没有明显的主题和方向。方间因而有不少以这八个星期「减压静观」为基础的静观模式出现,它们更为有主题和方向性。例如,Linda Lehrhaupt和Petra Meibert所着的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 MBSR Program for Enhancing Health and Vitality,便有以下更为有主题性、教育性、组织性、方向性及群体性的静观操练安排:19

第一周:认识静观(Exploring Mindfulness)

第二周:我们当如何看世界和我们自己(How we perceive the world and ourselves)

第三周: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 (Being at home in our own body)

第四周:什么是「精神压力」?(What is stress?)

第五周:精神压力:本能反应抑或是静观回应 (Stress: Reaction or mindful response)

第六周:静观沟通 (Mindful Communication)

静观日营:在安静中深化操练 (A day of mindfulness: Deepening the practice in stillness)

第七周:好好照顾自己 (Taking care of ourselves)

第八周:回顾与前瞻 (Looking background, going forward)

静观与禅修的渊源

可能不太多人知道,静观最有力的推广着卡巴金,他其实是几位佛教禅师的学生,他们包括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1926-)、崇山行愿大禅师(Seung Sahn,1927-2004),及Philip Kapleau (1912-2004)。20 故此,他所教授的静观,基本上是源于禅,但他却尝试除去当中的宗教性,并加上一些的科学数据来引证其可信性。因此,认识禅便能有助了解他所倡导的静观了。

那么何谓禅?根据教导禅修的圣严法师(1930-2009,他曾在高雄美浓闭关六年,随后留学日本,获立正大学博士学位):「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21 至于禅的内容,他说:「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22 他指出,禅修的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23 禅的「调身」,包括坐禅、行禅、立禅及卧禅,跟卡巴金的「静观」操练有相同之处。而静观的主要方法是专注「呼吸」,这正是禅的打坐时的「调息、调心」方法。24

圣严法师指出禅修的功能有几方面:身心放松、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意:无我、舍己)。25 这几方面,都是基督徒可以认同的。 而禅修的打坐也有三项功能:「第一是达到身心平衡,第二是达到精神稳定,第三是达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开发。」26 至于打坐的反应方面,他指出四类:(一)「痛、麻、痠、癢」;(二)暖与热、凉与寒;(三)气动;及(四)灵动。他解释「灵动」中的灵,是指「一种漂浮在我们生活空间的灵体,灵力,在我们环境里处处都可能有。」27 圣严法师也提醒坐禅者要提防「灵动」,因为容易在打坐期间,受到灵体所控制,所以要十分小心!28 并且,禅修除了「打坐」外,也可以以「念佛」、「诵经」,及「礼拜」来达到修炼目的,这些途径便明显与基督徒的信仰有所冲突了。29


总结:基督教当如何看「静观」

静观基本上是要借着专注呼吸,和以接纳和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思想上、情感上,及身体上的种种感受,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当中的态度,实源于佛教禅宗的「不执着」。故此,虽然静观在渊源上是始于佛教禅宗,但因由于它与禅宗所拥抱的都是身心放松、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及舍己的精神,况且禅宗本身轻看鬼神(如临济宗义玄弹师所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临济语录》),30 故此笔者认为「静观」基本上与基督教信仰并无重要冲突,所以就算基督徒参与其中,只要是怀着让身心可以得以松弛,以至更为健康为目的,这是可以的。

至于禅修,初级的静坐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但笔者不会鼓励),但若涉及「念佛」、「诵经」及「礼拜」的操练,便是不合宜了。并且,要避免「禅修」太深,否则会有遇上灵界入侵的危险!

其实基督教的灵修传统中,也有默想和默观的传统(例如:耶稣会的四周《神操》操练),它们同样也有平静内心、减压、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及群体建立之果效,只可惜今天少有信徒认识如何操练。笔者什至认为可以发展一套有关「基督敎静观」(Christian Mindfulness),只可惜这里篇幅有限,不能详述。

(标题与分题为编者所拟)

 

基督徒也「静观」?「禅修」?

彭顺强将于本社「时代学堂」开办教授有关静观与禅修的课程,有兴趣的读者敬请留意。

内容:
一、「静观」和「禅修」的渊源、理念、操练
二、坊间「静观」vs基督徒「默观」
三、「基督徒静观」的理念与练习建议

日期:3月1日至15日(逢周五,共三堂)
时间:晚上7:30至9:30
地点:时代论坛社址(九龙旺角弥敦道608号总统商业大厦19B)



参考资料:
1. Kirk Warren Brow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indfulness Science,” in Handbook of Mindful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 Kirk Warren Brow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New York, 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 2016), 2.
2. T. W. Rhys Davids, Buddhist Suttas Translated from Pali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1881), 144, 147, 150, 306. 3. “with reference to Yoga Philosophy and Buddhism”
4 .“fully aware of the moment, whilst self-conscious and attentive to this awareness”
5. “the meditative state of being fully aware of the momet.”
6.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Retrieved January 6, 2012, from www.oed.com.
7. Brown et al.,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indfulness Science,” 10.

8. Rhys Davids, T. W., & Rhys Davids, C. A. F.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Part II (London: Henry Frowde, 1910), 322. 9. Paul Griffiths, Memory in classical Indian Yogacara. In J. Gyatso, ed., In the Mirror of Memory: Reflections on Mindfulness and Remembrance in Indian and Tibetan Buddh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115. 10. Brown et al.,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indfulness Science,” 10-11.
11.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xlix. 12. “Mindfuln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浏览于2015年12月16日)
13.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xlvii-viii.
14. “Mindfuln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浏览于2015年12月16日) 参Kirk Warren Brow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ed., Handbook of Mindful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6).
15. Jon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London: Piatkus, 2013), 21-31.
16.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31-38.
17. 「身体扫描」(“body scan”),是源自缅甸的U Ba Khin (乌巴庆)传统,S. N. Geonka (葛印卡)在他于1976年所开始的「内观课程退修」(Vipassana retreats),教导这种默想练习(「扫」/”sweeping)。自始,它便在世俗的处境中被广泛使采纳,当中并不涉及宗教或文化的处境。 “Mindfuln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浏览于2015年12月16日)
18. Kabat-Zin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581. 19. Linda Lehrhaupt and Petra Meibert,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 MBSR Program for Enhancing Health and Vitality (Novato, California: New World Library, 2017).
20. “Jon Kabat-Zin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n_Kabat-Zinn (浏览于2018年12月27日)
21.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臺北市:法鼓文化,2018),9。
22.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9。
23.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10。
24. 「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态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21。
25.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91-111。
26.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93。
27.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96。
28. 「灵动在初期发觉后,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里想着说:『这是灵体在使我动,不是我自己在动,我不要让灵力支配我,我要指挥身体不要跟着灵动。』就能渐渐的摆脱灵动了。」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96。
29.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105。
30. 一行禅师:《见佛杀佛:一行禅师的禅法心要》(台北市:橡树林文化,2017),65。


参考书目:

1. “Mindfulnes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浏览于2015年12月16日)
2. Brown, Kirk Warren, J. David Creswell and Richard M. Ryan, ed. Handbook of Mindful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6.
3. Burdick, Debra. Mindfulness Skills Workbook for Clinicians & Clients: 111 Tools,
4. Techniques Activities & Worksheets. PESI Publishing and Media: Eau Claire, 2013.
5. Kabat-Zinn, Jo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London: Piatkus, 2013. (卡巴金着,黄小萍,胡君梅译:《正念疗愈力》。新北市:野人文化,2013。)
6. Lehrhaupt, Lind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 MBSR Program for Enhancing Health and Vitality. New World: Novato, 2017.
7. Segal, Zindel, Mark Williams and John Teasdale.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3.
8. Stahl, Bob, and Elisha Goldstein.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Oakland, 2010.
9. 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编着:《静观Mindfulness: 观心、知心、疗心》。香港:知出版社,2018。
10.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禅坐》。台北市:法鼓文化,2018。
11. 铃木大拙着,林宏涛译:《禅学入门》。台北市:商周出版,2018。(原着:D.T. Suzuki. An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一行禅师(Thick Nhat Hanh)着,何定照译:《正念的奇迹》。台北巿:橡树林文化,2017。 (原着: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A Manual on Meditation
12. __,陈丽舟译:《正念生活的艺术》。台北巿:商周出版,2018。 (原着:The Art of Living: Peace and Freedom in the Here and Now
13. __,方怡蓉译:《佛陀之心》。台北巿:大雁出版基地,2017。 (原着: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14. __,汲喆译:《见佛杀佛:一行禅师的禅法心要》。台北市:橡树林文化,2017。

15. 马克‧威廉斯,丹尼‧潘曼着,吴茵茵译:《正念:八周静心计画,找回心的喜悦》。台北市:远见天下,2018。(原着:Mark Williams & Danny Penman. Mindfulness: A Practical Guide to Finding Peace in a Frantic World.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