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特寫

探討收緊長者綜援政策
歐陽達初:反思政府應否有權隨時停止援助

【時代論壇訊】最近,香港政府決定由二月一日起,將領取長者綜援的年齡下限,由六十歲調高至六十五歲,引起巨大爭議。雖然受影響的人數只有約一萬五千人,但社會大眾普遍對此並不接受,認為政府涼薄,要求撤回政策。此事件也引起不少信徒關注,該如何從信仰角度回應。日前(一月三十日),有教會團體舉辦了一場公開講座,探討此議題。

講員之一、捍衛綜援權利大聯盟成員歐陽達初稱,政府將實施的長者綜援新制度有兩大爭議點:第一是六十至六十四歲人士於新制下被界定為成人而非長者,可領取的綜援金額少了。第二是新制度下這批人士需要參與「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求職,否則每月會被扣除二百元綜援金。(編按:在民情反對下,政府日前宣佈暫緩扣減二百元的安排。)類似措施,政府於十多年前已有實行。這看似十分合理,但他認為眾人要思考本身政府應否有權隨時停止對貧苦人士提供的福利和責任。

歐陽達初認為,政府的思考邏輯是假設現時社會處於「有工無人做」的狀態,成功求職並不困難,而工作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正常」的人便要工作,即使薪金較低亦非問題。在這情況下,他們認為若仍處於貧窮,是出於個人問題。可是對一般基層而言,由於他們的條件所限,求職並非如政府所想那麼容易。即使成功入職,往往亦只能擔當低下崗位。

他指出,今次整個政策的方向是要將責任歸咎於貧窮長者,表達的是若他們找不到工作就是他們的問題,政府並不希望幫助他們。而政府用的方法是透過扣減窮人生活費來刺激他們工作,充滿行為治療的假設,他形容這是十分落後的想法,在基層長者群體中也沒有效用。

政府及港人思維誤差

歐陽達初分析,一直以來,政府不想過度介入商業市場,以免得罪商界,所以官員惟有從使用福利者入手削減福利。他認為,在制訂政策的過程中,政府與貧窮人士的權力關係不對等,政府一方明顯佔有優勢,所以可不理反對而推行新策。今次事件,其實反映了改善就業市場,讓受影響人士能更易尋得工作才更有效,但政府沒有這樣做。

歐陽達初補充,除政府外,不少港人亦習慣對窮人施以更高的標準,對他們有更多要求。即使要提供援助,都是透過懲罰而激勵他們。對待富人,我們卻會不斷施予優惠等使他們得益的措施。他認為這在香港的制度是特別容易發生,因為制度本身是向幾個有權勢的界別傾斜。

他總結時提到,今次事件不只是更改年齡上限如此簡單,更是帶出政府及社會如何對待窮人的問題。信徒可如何回應,值得深思。

有會眾認為新制度並無問題

於答問部份,有會眾表示支持政府今次決定,認為現時不少六十至六十四歲人士自身有部份積蓄,可支持生活至六十五歲,而部份人更在濫用制度,收緊條件是合理的。但亦有會眾擔心若採取寧枉勿縱的態度,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打擊濫用者,相信會使更多人隱瞞資產,而綜援的標籤效果會更明顯。

歐陽達初回應指,他不否認有人正濫用長者綜援,而理論上受影響人數只有約一萬五千人,相關開支也不多,但他仍認為今次事件值得信徒反思政策背後的思考模式,以至是否應作出改變。

講座尚有多位講員從信仰和聖經角度探討社會如何看待長者的議題,包括黃國維博士主講「從聖經和神學看長者的角色」、馮煒文主講「以賽亞書六十五章釋義:教會如何活出安老願景及社會角色」、雷競業博士主講「豐盛與香港福利制度的張力」及孔維樂傳道主講「教會與社區重新相遇」,會眾亦就議題發表了眾多意見。更詳盡的文字報道請留意稍後出版的《時代論壇》。

是次講座題為「老來何依?——從信仰看提高長者申領綜援年齡政策」,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安素堂副堂舉行,約八十人出席。講座由好鄰舍北區教會主辦,《時代論壇》協辦。

(攝影:李志雄)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