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时代跨页

教会 公民 身体
曾思瀚剖析保罗的政治隐喻

新约圣经中的多封保罗书信,对象为不同地方的教会信徒。这些书信的内容,不只谈及众多信仰原则,也埋藏着政治隐喻,对今天的香港教会,又有何启迪?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新约副教授曾思瀚博士在一个讲座中,以「保罗的政治身体——教会作为政治隐喻」为题,指保罗书信中的政治隐喻,可以拆分为教会、公民及身体三个部份理解。

教会本不是解作「呼召出来」

曾思瀚表示,「教会」一词的希腊文(Εκκλησία)涉及两个字根,拆开可分别解作「出来」及「呼召」,故此很多人认为教会原意解作呼召出来,但他认为这不是教会一词的主要意思。他指出,保罗常引用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圣经》,故此曾思瀚认为要准确理解教会,要同时研究此词语的旧约及新约背景。

曾思瀚引用了申四10及九10。前者经文中「招聚」一词是教会的动词时态。信徒走在一起,是上主的命令。后者经文中「大会」一词就是新约中教会一词希腊文原意。在旧约时代,集会本身已是一种政治体系。人的聚集不只是聚会那么简单,而是有更深层意思,就是宣扬上主的国,并准备建构成国家。

教会一词用于希腊社会,是描写一种政治体系。教会一词并非信徒独有,当时非信徒亦会使用教会一词,描写国会体系,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很多信徒认为,教会最重要的是信徒聚在一起,地点是否固定并不重要。曾思瀚认为,这套理念上并非全错,但在罗马时期,教会其实是指人们在固定时间、地点聚会。从中,曾思瀚认为信徒该思考为何要到教会聚会,这是一个自我反省如何实践信仰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

公民身份反映于行事为人

有关「公民」一词,曾思瀚引用腓一27,指出经文中「行事为人」一词可翻译为公民责任,有公民的喻意,而公民一词包含国度的意思。曾思瀚表示,在罗马时期,罗马人可透过战场立功取得公民身份,亦可以是世袭而来。保罗有公民背景,可能是保罗的出身地对罗马有功,而全城的自由人都自动有公民身份,世代相传。此外,公民一词与忠心有关,要求公民忠于国家。曾思瀚以美国公民为例,不只享有便利,更需效忠,某程度上更是一种交易。

人接受了福音,取得天国公民的身份。经文提及了一种责任感,以动词时态表达公民的意思,代表信徒的行事为人可使人看出那人是天国公民。在当时,学像耶稣是一种文化,与别不同。曾思瀚强调,公民有其公共性,不单是个人的事。故此信徒不只要注重个人祈祷读经,亦要参与在社会中,能让人看出是不一样的。

曾思瀚指出,我们要从中思考,应如何表达公民的身份,以至群体表达的文化是否真能代表福音。教会亦要思考,如何在不同社会议题中表达基督公民的身份。

身体让人想到背后力量

至于「身体」一词,曾思瀚引用罗马书十二章,指出身体一词是众数词。每人的身体,都是活在世上的工具,要献予上主,是对信仰的回应。第5节提到身体「成为一身」,代表一间堂会只是基督身体的一部份。不同部份需互相合作,事奉正是要带出基督身体的样式。

身体部位互相合作,在罗马时期带有政治含意,而身体有国度的意思。曾思瀚以罗马皇帝奥古斯都雕像作例,指出他的雕像不只表达奥古斯都的形象,也让人联想到罗马帝国的成就。故此雕像会矗立在不同地方,让观赏者联想到背后的信息。当人看到基督的身体(即教会),会想到背后的力量,以及反映的形象。由此我们要反思作为信仰群体,正表达出什么力量。

曾思瀚强调,三个关键词都不是离地,反是入世。当信徒愿意省思上述三道问题,会活出不一样的生命,带来改变,让人看到耶稣基督真正的形象。


教会本身已具颠覆性

大会本来邀请了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邓绍光作为回应讲员,但他当天身体抱恙未有出席,故由沈静筠传道代为读出讲稿。邓绍光认为,在新约出现一百一十五次教会一词。「教会」(Εκκλησία)一词英文被译为church,但两字意思其实不同。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这字是指雅典城市管治性的集会,由官员适时召开,具政治力量。而根据《牛津英语字典》,church一字源于希腊文kuriakon,意思是「属于主」。邓绍光相信,新约作者使用Εκκλησία一字,可能是挪用其希腊文意思,但加入了信仰内涵,成为解作「一个基督徒群体被呼召从罗马及犹太制度中出来,聚集而成为一个有所分别的公民群体」。邓绍光认为,这是一种颠覆性的看法。由此可见,教会本意就是「政治性的聚集/聚会」。

不过新约作者使用教会一词,不会完全使用本意,只以隐喻的方式,盛载新的内容。当我们今天使用「教会」一词表达聚会,邓绍光认为使用「教会群体」、「教会聚会」这些字眼较恰当。

身体的政治隐喻

新约作者使用聚集╱聚会形容基督的群体,即使与希腊文原字形式意义相同,但内容不同,亦是具有颠覆性。邓绍光引用丹尼尔米里奥尔的看法,指出新约中信仰群体的聚集,是为了回应基督的死、生及复活,并在圣灵的加力下赞美及服侍上主,而非凯撒,敬拜的是耶稣基督。这说法引申出另一个政治隐喻——主。

邓绍光表示,「主」指的是皇权,能主宰一切。凯撒下放部份权力,是一种交易,但上主的恩典白白赐予,没有条件。当凯撒是交易的主,耶稣基督就是恩典的主。罗马子民效忠为利益,但上主子民则是无条件完全顺服。信仰群体向主而非凯撒效忠,是颠覆性的政治行动。由此角度看,教会的聚集其实是政治群体,崇拜更清楚表明以上主而非凯撒、罗马为中心。

而「身体」一词,本身具政治的隐喻。在罗马社会,「身体」一词代表罗马帝国,属于凯撒。在新约,身体是指整个基督徒群体,属于基督。两者同样有上下阶级观念,但意义上不同。就身体结构及组织而言,罗马的身体是由不同有差别的成员组成,有管治与被管治之分;而基督的身体由各个恩赐有别,但没有阶级之分的成员组成及运作,内里没有阶级观及权力观,倒会共同建立一个身体,不断成长,什至会被认为威胁罗马帝国,故会招致打击。总结而言,聚会本身就是政治的身体,政治的聚集。

「主」的政治喻意

曾思瀚补充,三个词语(教会、公民、身体)背后都有政治元素。我们知道「基督是教会之主」,但我们未必明白这种说法于当时已具政治性。希腊文「主」一字翻译自希伯来文「耶和华」,但曾思瀚认为这未必完全准确。这可能出自当时的人抄写《七十士译本》时如此翻译,而有些手抄本则会直接表达耶和华一词。希伯来人相信耶和华是主,但单是「主」字未必就是耶和华的意思。

新约写于希腊及罗马时期,要以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出发。当时罗马居民其中一种看法是凯撒是主,有统治不同人种的能力,而罗马是凯撒所有。曾思瀚指,邓绍光认为罗马帝国与天国是相对的,但他认为两者是有点相似。他让不同文化的人活在同一国度,而不同人有不同语言。当凯撒拥有罗马,上主更是拥有全世界。他相信,这是利用某一种政治语言,旨在描写基督的国超越凯撒的国。

另一方面,罗马人具有智慧,包容度高,会用当地人担任官员统治地方,维护罗马体制,并提倡君王敬拜。这通常是较负面的用语,但从保罗在体制中,他认识官员,但没有敬拜君王,即使他不一定接纳体制,也非完全抗争。这可以透视出,面对不同社会议题,可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难就议题简单判断是与非

于讲座的答问时段,曾思瀚亦提到「福音」一词亦有政治隐喻。君王的儿子出生,是一种好消息。于君王而言,未来后继有人,这就是福音,所以「福音」二字不单是基督的福音如此简单。

有会众问曾思瀚如何看离教者。曾思瀚表达同情,并认为地上的教会是不完全的地方。面对多变的环境,教会需要常常自我检讨,并具智慧地回应不同问题。圣灵赐予信徒有不同恩赐,不只服侍社会,其实亦有教会。要完整地经历圣灵的工作,难以完全摆脱教会部份。耶稣基督为个人舍身,也为教会舍身,信徒离开了教会,经历圣灵工作方面始终会有所缺欠。曾思瀚认为信徒在教会遇到的伤害,其实也是一次个人成长的机会。利用个人恩赐,补充教会的不足,他认为这会更好。

虽然曾思瀚强调是次讲座的副题中「政治」一词是指政治学,并不针对任何社会议题,但仍有会众希望得知他对个别议题的看法。被问到信徒应否作出公民抗命,曾思瀚表示个人并不反对,但难以简单回应可做与否。于不同处境下,可能有不同答案。不过,曾思瀚认为原则是参与之前,要先问自己他早前提出的三个问题,才作出决定。

有会众请曾思瀚评价香港教会反同性恋的立场。他认为下判断前,信徒首先要问自己有多认识同性恋者,是否曾与他们同行、深交,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众所周知,福音的对象是所有人,但问题是如何可让同性恋者正确认识福音。显而易见,现在教会因表达方式不当,无法与他们「接轨」。曾思瀚认为,信徒要学习聆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同行,逐渐建立关系。

曾思瀚提到,今年夏天会推出他与邓绍光合写的书,暂名为《保罗与政治》,将更详细谈及保罗的政治隐喻。

是次讲座由基道文字事工主办,已于一月十二日假圣公会诸圣座堂举行,有近一百八十人出席。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