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從聖詩思考社會議題
趙智泉:進入貧窮感受快樂

【時代論壇訊】香港聖詩會於二月廿四日在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舉辦「點解聖詩——聖詩中的社會議題」講座頌唱會。講員趙智泉透過多首詩歌,藉充滿豐富聖經教義的典材分析及思想社會議題,提醒眾人在黑暗的世代仰賴天父而戰,喚醒各人心中的公義;要放下自我,進入並關顧周遭社群,才能得真正幸福。

頌唱詩歌仰賴天父與黑暗爭戰

頌唱會開首一同頌唱著名聖詩〈這是天父世界〉。趙智泉認為詩歌能刺激我們反思信仰生活,如詩歌形容天父的世界極為美好,但為何處於現況中的我們仍然爭戰?我們又會思想歌詞中「黑暗勢力」究竟是甚麼?這可能是人心的詭詐、人自私的行徑等等。無論如何,他指出詩歌核心思想是強調我們憑著信心仰賴天父而爭戰,因為是祂創造這個世界。

雖然處於天父的世界,但眾人或許常疑問:「我們既然遭遇這樣多不公義的事,為甚麼上帝不出手?」趙智泉引用一位十六世紀的天主教聖人大德蘭(Teresa of Ávila)的名言「Christ has no body now but yours. No hands, no feet on earth but yours.」幫助了說明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每一個屬祂的人都可以成為祂的手和腳。因此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如何使自己具備基督心腸,在生活中有效地發揮肢體的功能,為主作工。


趙智泉

生命需要重新被愛和肯定

然而,現今世代要面對的還有人際疏離的問題。趙智泉引用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說法:「我們生命是暴露在危險之中,因為生命不再被愛、不再被肯定,不再被接納」。莫特曼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核爆停止了戰爭,但人類對戰爭的恐懼沒有減少,核武禁擴條約並無減少,或阻止核武的擴散,相反擁有核武的國家正在增加,而科技更增強這些武器的殺傷力。他續說,人類認為不能掌握自己生存,於是讓自己在終止生命可以有「話事權」。校園槍擊、自殺式襲擊等事件都反映著生命不再被愛。

「究竟社會進步,有沒有為人類帶來幸福?」趙智泉認為,全球一體化或多或少為人類帶來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但沒有為人類帶來共融,相反更加劇貧富、階層間的社會差距。無論在已發展國家或在發展中的國家,貧富差距都愈來愈大,正在摧毀自由市場。人類可以活著並非只是一份生命的禮物,也是人類的一份責任;人類的生命必須被肯定,需要大家參與對方的生命並互相分享。

當思想「貧窮」這一個議題,趙智泉最難理解的是現世中,神會否正如八福所說,賜福給貧窮人。他之後引用詩歌〈知主同行〉其中一位作者痛苦的童年經歷,思考如何在缺乏中尋找到上主。趙智泉說,人的生命需要熱情去理解及參與,互相分享。即使世界不能滅絕貧窮,但我們也可以在貧窮的群體中學習知足、學習快樂、學習更樂意和別人分享,將天國的喜樂實現。貧窮可以不絕望,頌唱詩歌。

趙智泉說,耶穌基督作為祭司,祂會在父的右邊為我們代求,並不停地為世間所有經歷患難的人去禱告,成為我們很重要的榜樣。「信仰核心是主基督為世人的罪死在十架上,十架上的功效仍然適用於每一個時代的人。眼見身處這個世界充滿罪惡矛盾不義,我們需要思想(我們所做的)會否傷透主的心,是否讓主受苦?」趙智泉在講座上選了〈主心傷透〉這首詩歌,指主為世人的罪而流血、呼喊、哭泣,不過衪仍等候世人的回轉。

趙智泉最後引用莫特曼的句字作總結,「當我們認真『追求幸福』,一定會同時遇到受苦眾生,並開始與他們同感苦痛。這份同情、參與是追求快樂的一體兩面。我們愈能體會生命之樂,也愈能承受生命之苦,這是人類生命的偉大辨證。」他指出,我們不但需要放下只顧自己的生活方式,還要關心自己身處的地方、關心別人心靈和物質的需要,並且為我們下一代著想,減少資源的消耗,這樣才有真正的幸福。

頌唱會約有二百五十人出席。是次講座分為以九個主題主講:一般崇拜使用詩歌、苦難、人際疏離、貧窮、兒童、環保、勞動、關注社會議題之聖餐詩歌及代求。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