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時代跨頁

從先知但以理看國歌教育

香港已回歸中國廿二年,但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仍偏低,故此特區政府不停大力推動國民教育。《國歌法》和國歌教育立法,可被視為推行國民教育的方法。隨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國歌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香港政府也展開《國歌法》和國歌教育立法的工作。對於《國歌法》的實施與國歌教育的推行,香港社會反應兩極。

國家強硬地通過教育加增人民對國家和政權的認同,基督徒的角色是甚麼?我們又應當如何自處呢?聖經有教導我們當順服在上的掌權者,但在甚麼情況之下,聖經教導我們需要拒絕順從呢?舊約時代但以理的事跡,能夠給今天的基督徒,在極權主義高舉的時代中,一些明確的啟示。

但以理與三個朋友的不順從故事

但以理在年少的時候,經歷國破家亡的慘痛,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漸漸「被消失」。那時君王和百姓皆崇拜偶像,巴比倫帝國侵略以色列。為了統治龐大的帝國,巴比倫王從擄來的人中,挑選青年精英份子進入王宮接受特訓三年。他們都是在以色列有影響力的人,巴比倫帝國通過王宮的教育,全面地同化這些年輕人的頭腦和內心,甚至更改他們原來的姓名,叫他們忘記自己真正的身份。巴比倫王確實有政治的謀略,他選入巴比倫王宮的猶大精英份子,都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具備、足能侍立王宮的人。巴比倫王給予這些少年人宮廷式的待遇,能享用王宮的佳餚和美酒,他們只要努力學習巴比倫的文字言語和文化,效忠巴比倫王,帶領被擄來的同胞一同歸服巴比倫王,將來必能過安穩和亨通的生活。

在被選入巴比倫王宮的以色列少年人中間,有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他們不像其他的同胞那樣承受作異國奴隸的艱苦,卻享受世界的美物。然而,他們洞悉在舒適的環境和特權背後,潛在嚴重的屬靈危機,那些王的膳和王的酒全都是祭過巴比倫的偶像才送來給王的。在舊約聖經利未記,耶和華神禁止以色列人吃不潔的動物,故此但以理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一8)純正的信仰,比世間的榮華富貴,對基督徒來說更加寶貴。往後,巴比倫王為國家樹立了巨大的金像,並且下令在開光之禮那天,所有人必須跪拜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人,必立刻被處決,丟在燒得猛烈的火窰中。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卻有堅定的信心,拒絕跪拜偶像,即使巴比倫王召見他們,給予他們最後一次機會,他們也沒有讓步,然後對巴比倫王說:「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7-18)最後,他們被掉落火窰中,但神差派使者與他們同在,保守他們,叫火無力傷害他們,頭髮沒有燒焦,衣裳也沒有變色。

但以理持守純正的信仰,使他擁有美好的靈性和神的智慧,以真理承擔公職和官務,幫助國家領導人知道神的啟示,他在仕途中一直高升,成為巴比倫王一人之下的總督。他因此捲入政治的漩渦中,那時他的政敵慫恿王立法收緊宗教自由,禁止一齊敬拜和禱告的行動。然而,但以理知道這禁令,卻一日三次雙膝跪在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但六10)最後他受懲罰,被丟在獅子坑中,神卻封住獅子的口,保守他,叫本來不認識耶和華神的巴比倫,親眼看見活著的神奇妙的工作。但以理和三個朋友逆流而上的信心,能夠給予基督徒的啟迪,就是「順從神,不順從人」,這是應當的。

Daniel in the Lions' Den, by Berg (Author), Beatrice Darwin (Illustrator) 1973

國歌法與國民身份認同的再思

《國歌法》是用剛性的方法來培育國民身份認同,其設立的目的是藉著禁止負面的行為,如規定人民以甚麼姿態去面對國歌演奏,來控制負面的國民身份認同。但眾所周知,法律只能控制外顯行為,無助培育心中的正面的國民身份認同。相反,如果法律及其執行過於強硬,反而可能會引起內心更大不滿,進一步強化負面的國民身份認同。若人民內心已有負面的國民身份認同,但因法律的強制性,而被迫作出正面的外顯行為,結果只會引致扭曲人性,表裡不一、造假的情况。現時的情况正是如此,不少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愈來愈低,愈來愈負面,強制性的法律,只會引致更負面的後果。

至於國歌教育,則是一種用柔性的方法,從感情入手來培育國民身份認同,希望藉著音樂的感染力,來培育正面的國民身份認同。但是單從感性入手來培育國民身份認同是否足夠?從當代公民教育理論來看,「公民」是指「多元公民」,這觀念包含不同地域層次的公民,包括地方公民、國家公民(國民)、世界公民。換句話說,國民是公民的一個元素,故此國民教育可說是公民教育的一部份。由於公民教育強調培育批判思考者,作為公民教育的一部份,國民教育也應以培育「批判性愛國者」(critical patriot)為主要目的。

批判性愛國者並不是盲從的順民,而是「願意並能持客觀、持平的態度,對國家『是其是、非其非』。對國族有情、有承擔,對國家的成就感到欣喜,對國家的陰暗面感到擔憂,並提出批判,在批判反思之餘,也願意投入共同改善國家的陰暗面」的國民。其實這正是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此外,批判性愛國者也是重視普世人權價值,對人類福祉有承擔的世界公民。從上述討論可見,單從感性入手的國歌教育,是不足夠培育批判性愛國者的,因為其對知性方面的培育著墨不多。


From the book of Daniel. Woodcut from the Nuremberg Chronicle 1493

以「爭議性課題」教學培育批判性

至於學校可如何透過國歌教育來培育批判性愛國者?作為音樂教育,從音樂藝術角度來學習國歌是最基本的。但若要藉此達致培育批判性愛國者的目的,老師要進一步探討與國歌相關的議題,當中可能涉及跨學科的協作學習,例如與中史科合作,探討作詞者田漢之死與文革的關係、國歌修改歌詞等歷史議題。由於這些議題大都是爭議性的,故須用「爭議性課題」教學法來施教。老師要營造開放的、尊重說理、尊重多元意見的課堂空間和氛圍,與同學從多角度反思相關議題,深入份析各觀點及其論證和所蘊藏的價值。在這些議題上老師可能有一定傾向,但作為專業教育工作者,老師應盡最大努力,以「專業的我」(professional self)來管理「意識形態的我」(ideological self),以確保是國歌「教育」而不是「灌輸」。有兩點要特別留意:任何官方論述都只是多元意見之一,絕不可以此打壓其他觀點;而老師也可份享自己見解,但也只是多元意見之一。最後,同學應基於一些人類共通的普世價值如《國際人權憲章》,和根據相關觀點及其論證的合理性來判斷。根據公民教育理論,將爭議性課題教學法引入國歌教育,應是培育批判性愛國者的較有效方法。

對基督徒來說,批判性愛國者就是不盲從國家的指示,當政策與基督教信仰有違背的時候,便憑信心順從神的旨意,即使有生命的危險,也向政權抗命。近年中國政府大大緊縮宗教自由,禁止聖經在內地流通地銷售,計劃修改聖經,將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儒家文化融入聖經中。至於香港方面,隨著中央政府對一國兩制的收緊,香港已由半民主政體,慢慢淪為半專權政體。筆者認為,香港基督徒除了要為國家禱告,叫國家領導人能夠知道敬畏神的心,和治國、得民心的智慧外;更要發揮公民的身份,在政治上發聲和參與,抗衡專權政體對一國兩制的踐踏;而基督教學校和基督徒老師則應深入反思,面對專權政體對一國兩制的踐踏,教育可以如何回應及以行動抗衡之。

在港人國民身份認同及對中央政府信任偏低時,特區政府更應深入了解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想法和擔憂,才能提出較有效的方法來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在一種缺乏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倉卒地開展《國歌法》和國歌教育來培育國民身份認同,基本上是下下策!

(本文部份段落取自梁恩榮、黃觀連、司徒沛芝著〈推國歌教育須深思熟慮〉,
《明報》,2018年7月31日。分題為編者所擬。)



梁恩榮為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
鄧希恒為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