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伯神座談會探討離堂會現象
胡志偉:教會須作真誠牧養

【時代論壇訊】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三月十九日舉行了「留堂會、離堂會」調查結果發佈及座談會。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博士在會上簡介調查結果,指離堂會信徒仍有機會重返教會;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表示,牧養離堂會信徒猶如本地跨文化的宣教事工;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則認為,教會應是一個真誠的群體,著重人與上帝的相遇,不應把堂會活動過度事工化。

胡志偉:真誠、兼容及委身的教會群體

胡志偉分析,青年信徒「離堂會」是全球現象。他指對教會的不滿是離堂會的主因;對照美國Lifeway今年一月的調查,當中也有與香港信徒離堂會相似的原因:廿三至三十歲的受訪者中,有百份之卅二表示教會內的人過於論斷與虛偽;百份之廿九覺得未能在教會結連;百份之廿五則不同意教會對政治與社會課題的立場。

「第二代香港人較強調經濟發展……但對於下一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較重視公義、環保、平等、寬容這些不同的價值。」胡志偉表示,現今大多數的離堂會信徒都是十八至卅五歲。他建議從人生成長歷程、教會文化偏差、上一代與新世代所持守價值的不同來理解離堂會的現象。

教會應如何牧養現世代的離堂會信徒?會上,胡志偉引用《教會難民》一書,作出了三個建議(可參胡志偉一文〈牧養「離堂會」信徒〉):一、教會須展示真誠。他指,「現今的教會失去了一份『真』(真誠)……可能把福音貶低成市場售賣的產品」,教會內的信徒可能開始厭倦堂會的活動,甚至覺得堂會過度事工化。胡志偉引用台灣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的說話,建議教會要「非事工化,要人性化」;教會不是要成立離堂會的小組或團契,甚或舉辦「尋羊主日」;教會其實是要回復本來的定位,「據潘霍華所說:『青年事工首先是關乎人與上帝的相遇,而不是關於發展教會的策略』。」

胡志偉亦指,有些年輕信徒雖提出很多有關信仰疑問,但他認為這不是問題,反觀信徒的沉默才是。「當教會領袖和父母不斷使年輕人沉默,不准發問……年輕人便會意識到教會和家庭都不能處理他們信仰上的疑問,會覺得上帝也不能處理。」胡志偉強調,一個真誠的教會群體不是要擁有標準的答案,而是要讓信徒發問,與他們一同探索。

二、兼容的思考。胡志偉指出,年輕人不滿教會文化,而教會須有不同的空間去盛載不同的弟兄姊妹,學習兼容、尊重差異,如讓教會有多種不同風格的崇拜與講道、小組和團契。他又指,不少教會領袖常出於善意,為會眾預備各樣聚會及課程,有時更不自覺變成「怪獸教牧」;當成年領袖控制過多,信任就相應地減少。

三、連結與委身。胡志偉指,要讓離堂會信徒感連結。他以教新所舉辦的「跨代同行」計劃為例,鼓勵堂會不同成年與青年信徒結連。另外,他建議教會亦可讓信徒參與服侍,讓他們發揮熱誠,面對挑戰。

陳韋安:牧養離堂會信徒是「本地城市宣教事工」

陳韋安這兩年舉辦「流堂」聚會,據他所了解,信徒離堂會的原因分了正面及負面的兩種原因。正面原因通常都是發現教會無法實踐信仰,希望追求更好的屬靈生命,他們通常是一班有經驗的事奉者;負面原因則是與教會其他信徒有嫌隙或關係不良好。

陳韋安建議教會須重新思考結構,容許空間讓不同信徒嘗試。他舉其母會宣道會錦繡堂為例,教會設立「特區」模式,提供一個空間,讓信徒在小組內以新思維作不同的新嘗試。其次,教會須重新思考牧養模式,重新定義牧者角色,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及空間做牧養工作,關心弟兄姊妹。他亦建議教會反思事奉模式,須注意弟兄姊妹是否只付出,而沒有靈命上的更新。另一個建議是重建崇拜。陳韋安指,現今信徒形容返崇拜是「捱崇拜」,他認為可能是在資源上作調配,如把程序和人手簡單化,減少不必要的程序,讓信徒從中經歷上帝,享受崇拜。

陳韋安認為可多關心離堂會的信徒。「這是『本地跨文化宣教』,因為這是與傳統教會文化不同……如何能與他們的文化一樣,並宣講耶穌?這個是關鍵。」陳韋安表示,他們是有不同教會文化的一群人,可嘗試從他們的思維和角度思考,從而承接下一代。

會上,陳韋安亦分享建立流堂的經驗及感受。他指,現時參與流堂的名單有二百至三百人,其中亦有部份五十至六十歲的離堂會信徒。他們剛舉行第十次崇拜,亦是流堂舉行第一次守聖餐的儀式。當看見離堂會的弟兄姊妹參與崇拜投入的模樣,重新在流堂崇拜中經歷上帝,陳韋安亦感到滿足。

陳敏斯:離堂會人士可能會重返教會

陳敏斯亦在會上公佈「留堂會、離堂會」問卷調查研究報告。研究收集了2455份問卷,當中有1955份為有效回應。研究將回應者分為三個組別——恆常返教會、不穩定返教會(即過去六個月有參與教會聚會,但沒有穩定教會聚會)、離堂會(即六個月沒有參與教會聚會,但曾經有穩定教會聚會,並分析他們的信仰成熟度、信仰表達方式及「留堂會」、「離堂會」的原因(部份分析可參本報早期報道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的初步報告)。

陳敏斯指,恆常返教會組別的向上——關於信徒個人與上帝關係(vertical)及橫向——關於信徒與其他人的關係(horizontal)信仰成熟程度較不穩定與離堂會和離堂會組別高分,而不穩定返教會及離堂會組別之間沒有分別。在信仰表達方式方面,她闡述,恆常返教會的組別最常以祈禱、領受聖餐、參加小組為表達信仰的方法,不穩定返教會的信徒多以祈禱、領受聖餐及默想表達信仰;離堂會的則是較多以祈禱、默想、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表達。至於他們現在或曾經參與教會,是因為可讓他們更親近上帝、讓他們在困難或憂傷中得安慰及認為講道對他們有幫助;他們離堂會的原因是教會的做法令他們失望、不喜歡教會文化或制度、找不到適合他們的教會等。

報告當中也發現,離堂會組別有43%表示會考慮重返教會聚會;52%表示不確定;5%表示不會。陳敏斯解釋,可理解為有超過一半人考慮重返教會聚會(half full)或不會返教會(half empty),她較認同前者,指離堂會人士仍有機會返教會,對此抱有希望。

在問答環節,有與會者提及,現今年輕信徒的信仰較個人化,較少參與培靈會或聖經講座,在網上虛擬世界只需六秒就可決定是否看那則資訊,要牧養年輕一代信徒,便需觸動他們;除了教牧可作關顧工作,如打電話關心弟兄姊妹,執事、教會的弟兄姊妹也可幫忙。會上亦有與會者關心流堂實際運作,如問責制及與眾教會的聯繫等。

是次結果發佈及座談會由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主辦、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福音證主協會及City Lab協辦,在City Lab舉行,約一百三十人出席。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